有一千個女人就有一千種所見
Dior Lady“我之所見”藝術展日前在上海開幕。作為品牌和藝術家們都在積極嘗試,去探索“她”更多的解讀方法
1995年,Dior Lady手袋在誕生之初便成為法國第一夫人贈予戴安娜王妃的禮物,自此成為時尚界的經典包款。這一次,經典Dior Lady手袋作為藝術創作的靈感繆斯,在全球著名的攝影師、視覺藝術家、雕塑藝術家、電影制作人的手中碰撞出獨一無二的火花。2011年5月13日,Dior Lady“我之所見”藝術展在滬舉行。數十位藝術家的Dior Lady作品在上海恒隆廣場中庭上演,并將持續至6月15日。
在并不算空闊的展廳中,密集展示了十余件立體雕塑作品和數十件攝影作品。而在展廳中心的放映室中,三部電影制作人特別拍攝的短片也在同時播放。其中最吸引目光的也許就是瑞士藝術家奧林匹亞·斯卡瑞(Olympia Scarry)充滿爆破感的玻璃雕塑:一只以玻璃塑造的手袋自兩側爆裂開來,仿佛捕捉了一枚子彈貫穿包袋的震撼瞬間。斯卡瑞對材料的選擇反映了能量在思維和物質中穿梭的不確定性,而玻璃材質的罩住的暴力形象反映了脆弱與強大、保護與侵略之間不穩定的平衡。最終令這件名為“淑女駕到 2011”的藝術作品展現了當今女性的力量和不破不立的毀滅之美。
而另一件出自日本雕塑家名和晃平(Kohei Nawa)的作品同樣極具個人風格。在他的作品“PixCell-Bag,Dior Lady,Grey and Silver Python”中,主體就是一個蛇皮Dior Lady手袋,手袋之上覆蓋著密集的透明玻璃珠,類似巨大化的露珠一般。一方面通過蟒皮上的露珠夸張地賦予包袋生命,另一方面又傳遞出自由解讀的概念:從外殼看進去,物品自身的紋理和色彩被過濾和散射進無數個獨立的“棱鏡”中,成為窺探包袋獨一存在的視覺媒介。
相對而言,在墻上展示的攝影作品中,更容易讓人解讀到與故事有關的藝術暢想。“在這個作品中,我虛構了一個年代,虛構了一個場景,讓一個帶著假發的女人出現在一個不知名的地點,經典的Dior Lady包一直伴隨著她,我想讓她置身歷史的某一刻看到平凡生活中的一個奇跡。”作為展出中唯一的中國攝影師,時曉凡將女人與包袋安插在不受局限的時間與空間里,衣著鮮艷的女人與包袋留下一個引人遐思的背影。
在這些作品的包圍之下,放映廳中的四部短片《一個女人,四個城市》系列顯得很有主角氣場。這個四部曲均由奧斯卡影后瑪麗昂·歌迪亞(Marion Cotillard)演繹,分別以巴黎、紐約、上海和倫敦為背景,講述四個截然不同的、關于“女人與包袋”的奇妙故事。
而其中備受期待的自然是上海篇,導演大衛·林奇 (David Lynch)描繪了一個“懸疑”故事:一個藍色手袋云霧繚繞金光四射地突然出現在賓館房間,不知所措的瑪麗昂隨即喚來兩名保安一起疑神疑鬼……雖然影后的演技毋庸置疑,但在兩名經常疑似想不起英文臺詞的撲克臉保安面前顯然還是力不從心。
事實上世界時尚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諸多造勢內容中,結合中國元素拍攝一部展示時尚文化的“微電影”已是一個眾人皆知的討巧途徑。但這種短片的難度在于把握好主題,如果電影本身關注的內容沒有敘述好,很容易變成一部尷尬的加長版廣告。Chanel在去年上海秀上播放的《巴黎-上海狂想曲》一直為時尚圈所津津樂道,只不過這部由設計總監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執導的電影同樣缺乏對中國文化的準確把握。無獨有偶,Prada采用中國導演楊福東拍攝的《一年之計》同樣選擇上海為背景,但卻恰到好處地拿捏了兩種文化融合的分寸。相比之下,這次展覽中另外三部電影對各自城市文化的解讀就顯得順暢精致許多。
展覽中還設置了一個互動設計的操作臺,參觀者可以在經典的款式上選擇搭配自己喜歡的色彩圖案和材質,設計出獨有的樣式。即時顯示的設計作品里,箱型外表,米字藤格紋絎縫、兩根短把手,一根長肩帶,金屬Dior字母吊墜裝飾——從這些不變的元素中可以窺見當時Dior品牌設計總監奇安弗蘭科·費雷(Gianfranco Ferre)的風格理念。這種穩健的風格一直隨著時代變化,色彩從沉穩的黑色、紅色,到清新的米色和白色,再到活潑的粉紅色和激烈撞色,質地也從軟羊皮到牛仔,從蛇皮到鴕鳥紋……而這次的展覽便是將這種變化推向極端的大膽呈現。也許這就是經典款的文化能量:在不變的款式中獲得多變的體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