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各大時裝周的知名新力量。
每一代人都擁有時代刻畫過的痕跡,比如寫過“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只顧忙著在一撇即逝的櫥窗里找尋自己的影子”的張愛玲,與寫過“這是一個以光速往前發展的城市,旋轉的物欲和蓬勃的升級,把城市變成地下迷宮般錯綜復雜,這是一個匕首般鋒利的冷漠時代”的郭敬明,同樣生活在充滿了個體孤單的上海,但是完全不是一種感覺。
中國的時尚起步緩于歐美,作為禮儀之邦,中國人又特別懂得謙卑和勤奮。曾經寫過《懂得仰望的人生》來形容“老一代中國設計力量”,那一代人很多是在經歷過或者聽說過文化大革命的親人中成長起來的,背負著國際對中國“無設計”的判斷,成為了新中國時尚的拓荒者。這一代設計師從跑四大時裝周到去各國博物館學習,到與國際一流面料廠商、趨勢機構、民間工坊去考察,他們習慣了去尋找、去發現、去探索、去請教、去實踐,我們也習慣了低著頭去創造和仰著頭給予贊賞。雖然思想上有高度,但是看他們的設計體會其中的文化,他們中大部分人是帶著那一代人的不自信的。
之后有一段過度期,這部分人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后,在國家主張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的大環境下,設計和創新得到了尊重。他們擁有前一代人探索出來的精銳的工藝水準和國際化的眼光,試圖將中國設計帶到世界舞臺上,他們去柏林、去米蘭、去巴黎作發布會,這一代設計師將中國元素和經典不斷回溯。
新銳,是一個出現了沒有十年的新生詞。這一代設計師擁有留學背景,成長于互聯網時代,擁有反傳統、高科技、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懂得利用明星、傳媒、博主、公關公司進行包裝,他們在留在國外做設計、還是回國開拓市場方面擁有選擇權,這部分人很多擁有國際化的表達方式和工作經歷。前兩年,新銳和獨立總是一起使用,因為從銷售渠道和定位人群方面都與以往完全不同,大多擁有獨立的工作室和手工作坊,這兩年,一部分人得到了國內、國際買手的認可。新銳力量也出現了分化,出現了高級定制、高端成衣、網銷成衣、大眾成衣等的細分。隨著市場上買手機構和這部分群體的增多,新銳開始統領整個中國時尚產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Evening
蘭玉
高楊
班曉雪
范然
王大誠
周翔宇
張馳
葉偉城
黃思怡
Vmajor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