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奢品牌的生意真的不好做了嗎?

“輕奢(Affordable Luxury)以固定詞組的形式出現不過才幾年,托Kate Spade、Michael Kors和Agnes.b的福,這個“輕奢”概念被迅速普及。
最明顯的是Michael Kors。自2011年上市之后Michael Kors便啟動了全球范圍內的高速門店擴張——光2011年正價門店數量就差不多翻了一倍;加上在當時頗為奏效的奧特萊斯門店策略——在各購物村開設折扣店,出售特供款,進一步降低購買入門門檻;款式討巧——你總能在它的手袋上看到某一個奢侈品牌的手袋的影子,但價格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以上種種策略極大刺激了品牌的銷售。2012年該品牌的毛利增長高達73.4%。

但如今你再關注Michael Kors,正面的消息不會太多,原因你可以從上面這張圖表中找到答案。加上2015年Kate Spade的副牌Kate Spade Saturday全線結業,毛利增長從2012年的46%下滑至2014年的10.8%,勢頭同樣大不如前。
由于Michael Kors和Kate Spade的代表性,于是乎,我們有時候會聽到一種疑問:輕奢品牌是不是不行了?
答案是可能否定的。
我詢問了一位奢侈品公關公司的中國高管關于此事的意見,他認為中間價位的品牌無論在全球市場都仍然擁有廣闊空間。1000元至數千元的手袋和時裝符合大多數城市公司人的消費水平,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年獨立設計師品牌、高街品牌以及更多尋求中間價位市場的商業時裝品牌才會越來越多。當我們回溯2011年,去想為什么當時的“輕奢”這個品類能迅速打開市場,可能和全球低迷的經濟環境有關,也和這個品類給顧客的新鮮感有關。然而由于奢侈品市場的進一步放緩,歐美地區沒有太大的復蘇,而原本充當新興市場角色的中國也陷入了低迷甚至負增長,輕奢品牌已經很難做到獨善其身。
不過哪怕連在中國的大環境都不好,輕奢定位仍然很受購物中心招商的歡迎。北京大悅城最近調整了進駐的品牌組合,仍然以中等價位的品牌為主,只不過它們變成了因為《太陽的后裔》大火的韓國飾品品牌J.ESTINA,以及法國時裝品牌sandro和maje等。
更公允地,Michael Kors和Kate Spade如今所面臨的問題,更多來自于它們自己本身的策略。首先是門店,過多的奧特萊斯折扣店讓產品變得過于唾手可得。對于中高端消費品來說,稀缺性和光環都會影響購買者對它們的渴求程度,越得不到,越想得到。輕奢品牌不愿意把自己做的那么高高在上,但不意味著過多的折扣店不會帶來風險——眼下后果已經出現了。

其次是產品。最近朋友圈流行一篇“檄文”,說Michael Kors是折在了它是奢侈品界的郭敬明,因為它抄款抄得厲害。其實我很懷疑這種說法的準確性,并不是說抄襲是對的,而是對于Michael Kors所針對的顧客群體而言,這恰恰是它的賣點。如果僅討論收益,不討論法律和道德,那么“抄”是賺快錢的一條捷徑。
然而,除了形似Prada、Valentino的那些包袋款,如今提起Michael Kors你還能想起什么別的包袋來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