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業制造興起創牌熱潮(一)
自珠三角一路向北,直到長三角,拜訪企業的第一句話逐漸變成了:“你新注冊品牌了嗎?”
中國新一輪的創品牌熱潮正以近乎“大躍進”的方式席卷長三角和珠三角,不僅做外貿的企業要實現 “兩條腿”走路,內外貿兼做的企業也正在擴大內銷的比例。
“保證出口優勢不下滑,在國內注冊個品牌,開始做內銷,或者擴大內銷。用出口掙來的錢養品牌。”正在成為中國數以萬計的企業家一場直覺式的運動。
從投入資金到所遇瓶頸、再到愿景的想象,各種酸甜苦辣夾雜其中,究竟能有幾個人成功?不得而知。
在進軍國內市場和打造品牌之前,是否每一個人都清楚地考慮好自己的強項在哪里呢?
“我剛注冊了一個品牌”
滕興彪是溫州富羅迷鞋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2008年危機深入之際,“富羅迷”依靠珠三角轉移過來的訂單保持了穩定增長。當時他主要做了兩件事:人員調整;開拓市場,拿到更多國家的外貿出口認證。安靜等待下一個經濟周期的到來。
2009年,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讓滕興彪看到了機會。
再次見到他時,他說去年下半年自己還做了一件事情,“注冊了自己的品牌”。富羅迷一直是一個100%外向型的企業。
這次經濟周期的等待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長。
今年出口訂單可以用“爆滿”來形容,滕興彪說:“溫州的鞋業1-5月份的出口訂單增長了有40%以上,這主要是危機中一批企業死掉了或者轉到其他行業去了。”
整個溫州市的出口1-5月份增長26.5%,盡管這個數字低于全國的33.2%,“但是溫州在金融危機中受沖擊較小,所以基數高于全國,現在的出口基本實現恢復性增長,服裝和制鞋業高于天花板水平。”溫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對外貿易處處長李芍說。
可見,外貿形勢不但好轉,甚至可能“持續向好”。
外銷市場好起來的時候為什么反方向去創品牌,去開拓內銷,老板們的動作是下意識的。滕興彪說,金融風暴給大家上了很好的一課,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是很危險的。
他分析,暫時的“峰回路轉”表面下其實潛藏著巨大的風險:全球性貿易保護主義在抬頭,國內勞動力成本以及各方面的生產成本都在上升,跟外商提價卻難上加難,利潤越來越低。
做自己的品牌,拓展國內市場,用外貿掙來的錢去做國內渠道,并不是一個人的想法。
徐云旭出生在溫州一個偏遠而又美麗的小鎮——藤橋。1991年17歲的她向母親借來家里一半的存款——5000元來到溫州做生意。
現在,徐云旭已經在溫州甌海經濟開發區的滕旭企業總部新工業園擁有了一個8萬平方米的綜合工業區,其間容納了寫字樓、科研樓、廠房、星級宿舍。
剛從米蘭回來的徐云旭并不認為服裝是一個夕陽產業,最主要的是怎么去做。
她說:“中國的服裝在全球會越來越有競爭力,這和國家競爭力的增強呈正相關。今年時尚發布,香奈兒的主元素還有他在米蘭的櫥窗都是中國元素,設計是上海世博會為主要元素。這應該說明了國內消費市場被全球所看好,起碼在服裝市場是這樣,那么我們自己沒有理由放棄這個市場。”
在2007年買了truce(翠絲)這個意大利品牌之后,騰旭又新創立了自己的童裝品牌BLOWD(寶樂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