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牌”鞋企必走的轉型之路
8月9日訊 7月25日,炎炎酷暑,記者在江都皮鞋集散市場“蘇中商貿城”看到,這里批發生意依然紅火,當年的“前店后作”已全部由各種品牌的門店所取代。“雖然每天有十幾萬雙皮鞋從這里運往全國各地,但江都還沒有一家真正叫得響的名牌!”面對記者,江都皮革協會辦公室主任王開林喜悅之中另有一番滋味。
“借牌”起家,曾經風光無限
江都人做鞋,有近800年的歷史。如今,全市密布著750多家大小皮鞋廠及作坊式加工廠,成了華東地區最大的制鞋基地,3.5萬人從事著這個傳統行業。讓江都人自豪的是,當年幾乎“全國每15人中就有一人穿江都鞋”。
江都制鞋產業的發展與上海息息相關。江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曉祥,曾長期在鄉鎮工作。據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僅花蕩鎮,就有上海寶屐皮鞋廠、鶴鳴皮鞋廠等知名鞋廠的聯營企業,其中一家聯營廠員工達到1000多人,規模之大可以想見。“與上海鞋廠搞聯營,只需按照要求生產,原料是人家的,生產計劃和銷售都是人家的。借著上海皮鞋的金字招牌,江都皮鞋在全國風靡一時。”
一片繁榮之中,誰也沒想到危機正伴隨而來。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廣東、浙江皮鞋的興起,滬上國營老字號鞋廠或倒閉、或被收購兼并,江都的聯營廠也隨之一落千丈。
“貼牌”下海,不過時的生存選擇
上規模的皮鞋廠倒閉了,更多的個私小企業、小作坊星羅棋布般出現了。
今年51歲的陳良海,是江都一家擁有500多名員工的規模鞋企老總。15年前,蘇中商貿城開業,他揣著在鄉鎮企業跑皮鞋銷售辛苦攢下的十幾萬塊錢,在這里租了個門面賣起了皮鞋。
“我們是前店后坊,一開始也就七八個工人。”陳良海告訴記者,剛開始什么都做,有自產自銷的,也有來料加工、貼牌生產的,什么來錢做什么。
“一段時間下來,發現給人家貼牌雖然每雙鞋只掙幾塊錢,但產量大,銷售有保證,綜合效益高于自產自銷。貼牌生產也就逐步成了我們這一行的流行做法。”陳良海說。
漸漸地,江都各鄉鎮出現了成百上千家以貼牌為主的中小鞋廠和作坊加工點。“廣東、浙江客商帶來了各地最新款式,皮革等原料商的匯集也讓生產成本降了下來。江都皮鞋的貼牌優勢逐步顯現出來。”
江都皮鞋到底貼過哪些牌?王開林引用一位皮鞋老板的話說,全國皮鞋中,幾乎都有江都人貼牌代工的。而皮革商會的統計顯示,江都貼牌皮鞋,在全國各地都有銷售,其中尤以北方地區和西部地區為主。
“創牌”競爭,奮起之后的轉型
記者在蘇中商貿城看到,這里的地產品牌皮鞋雖多,但價格普遍不高,通常大幾十元就能買到一雙皮鞋。價格略高些的,則是浙江、廣東等地品牌。
“貼牌賣的是苦力,做的是服務,客觀上提升了我們的制鞋能力和設計檔次,這對我們是個不可避免的過程,但不能總停留在這個層面上。”陳良海是個有想法的老板,他幾年前就注冊了自己的商標品牌,貼牌生產和自主品牌兩條腿走路。如今,他的品牌在江都及其客戶群中已小有名氣。
“我們的自主品牌銷售目前已占六七成,貼牌占三四成,在江都同行中算是做得很好了。今年我們要建成150家自主品牌的專賣店,以縣級市和鄉鎮為主,農村包圍城市。”陳良海已打算好,再征地新建廠房,上馬標準化生產流水線。
像陳良海這樣打算的皮鞋老板,在江都已有不少。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江都年產皮鞋7000多萬雙,皮鞋、皮革及輔料經營收入已達75億元,比過去幾年有明顯增長。全市已擁有各類皮鞋商標200多件,其中省著名商標2件。
把脈江都皮鞋,曾對省內各專業市場做過調研的省社科院院長宋林飛教授認為,一級批發市場和眾多生產企業,是江都壯大皮鞋產業的最大優勢;而要打造“東部鞋都”,通過品牌實現新的擴張,是必然的轉型之路。
“創牌,絕非取個名稱那么簡單。要通過新設計、新材料、新功能、新技術等創新來提升江都皮鞋的品牌形象和質量水平,通過高度專業化分工,改變眾多小企業小而全的低層次競爭狀態。政府要通過資金和政策支持,以市場化手段引導龍頭企業的出現,鼓勵優勢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制訂。”宋林飛教授建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