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富士康” 代工鞋企何去何從?
8月26日訊,國際發展政策機構“南風研究所”的報告顯示,廣東一家為阿迪達斯制造鞋子的鞋廠,員工每月超時工作高達92小時。麥德龍超市工作的外來員工則不能休產假,而且不能享受某些社會福利。
這是繼富士康“跳樓門”后,又一國際巨頭企業的“駭人”新聞,此報道一出,各大媒體一片嘩然紛紛譴責阿迪達斯。德國N-TV電視臺在題為“恥辱柱上的零售巨頭”的節目中評論說,“富士康不是單個案例”,德國企業在中國讓工人“過度加班”,但企業卻假裝不知道。不少媒體聲稱阿迪達斯為“富士康第二”。
中國一直被世界稱為“世界工廠”。無論是服裝,鞋,IT及電子產品等都有代工工廠,其中不乏給世界頂級公司做代工。制鞋行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鞋企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推動著世界品牌鞋企的經濟發展,自身卻也擺脫不了代工的宿命。國際品牌鞋企把生產制造放到了發展中的中小型鞋企,從而避免了資源浪費,把更多的精力物力放在產品設計和推廣上,他們獲得了利潤總額的90%,然而代工鞋企在浪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卻只享有利潤的10%。而更有國際品牌為了追求生產量紛紛增加代工廠工人們的工作時間。不能讓工人們享受某些社會福利。這樣的“企業文化”能讓員工們感到高興,感到自豪嗎?結果可想而知,富士康的“跳樓門”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在剛剛經過經濟危機的洗禮后及最近一場又一場悲劇的發生,引出了代工鞋企的種種問題,對品牌的依賴,對市場的迷茫。代工鞋企又最終會走向何方?{page_break}
東莞代工鞋企深陷困境
東莞過去長期集中于中間制造,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的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層次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東莞企業群體的主力軍都是外資加工企業,一旦其海外環境變化,就很有可能“卷鋪蓋走人”。
“東莞能有幾個廠敢一直將自己的女鞋的出口價定在10美元以上?”已經在東莞市厚街鎮一家鞋材市場跑了好幾年國際貿易的肖先生說,“國際高端鞋業品牌來中國下訂單都集中在一些大廠,大量中小規模的廠主要為亞洲、非洲、南美等新興市場代工生產二三美元一雙的橡膠或塑料鞋,利潤率低得嚇人。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外中高價位的鞋品訂單減少,盡管低價訂單增多了,但客戶的開價卻更苛刻。這些訂單接了,有可能讓企業賠本做生意,不接又會讓工人沒事做。”
訂單增多利潤減少鞋企難邁步伐
盡管專家們早已開出了“自創品牌、追求更高附加值”這一萬金油般的藥方,然而,在國內消費市場萎縮、終端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的背景之下,背負著企業資金鏈吃緊、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的多重壓力,邁開這樣的步伐卻又談何容易?
近幾年隨著經濟危機、物價上漲、通脹預期造成本上漲壓力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造成中國代工鞋企的加工成本升高,一些跨國公司將訂單轉移到成本低的國家。
一位曾在耐克的代工工廠青島泰光制鞋有限公司做外貿的人士表示,從2009年初,耐克在中國的訂單確實越來越少,大部分轉移到了越南,還有一些轉移到馬來西亞。“據我判斷不管是代工,還是采購,慢慢地都會轉移。”他說,就人力成本來看,越南工人工資每月約五六百元,而中國工人在一千元以上,顯然越南成本更有優勢。
代工鞋企向自主創牌的轉變勢在必行。但是,鞋企是否具備創立品牌的條件?現有的資源能有多大的機會打造一個有價值的品牌?能否承擔向市場投入的風險?這些更是決策者必須考慮的深層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