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鞋企需苦練“內功” 提高品牌競爭力
11月30日訊,何為品牌競爭力?所謂企業在資源、能力、技術、管理、營銷、人力資源等多方面的綜合優勢,是形成并實現企業可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外在表現,是某品牌較同類產品市場影響力大、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生命周期長的深層次原因。
作為泉州服裝鞋履業的領軍人物,福建七匹狼公司總經理周少雄認為,晉江的服裝鞋履產業是從制造業發展起來的,但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制造業的概念,而是一種文化產業。服裝鞋履品牌塑造更是一場文化戰。品牌競爭在很大程度上體現文化對消費者的吸引。品牌的忠誠度取決于品牌的文化內涵。品牌企業必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含金量。在產品差異性越來越小的今天,只有品牌才能為競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品牌國際化進程緩慢
雖然我國已占世界體育用品總產量的65%,成為名副其實的體育用品“產量大國”、“世界工廠”。但也應看到,中國制造的產品雖然遍布全球,知名品牌卻幾乎是空白。國內第一體育品牌“李寧”,2005年年報顯示其年度銷售總額24.51億,國內銷售占據了97.6%,國外銷售只占2.4%。運動鞋市場綜合占有率連續五年第一的“安踏”,2005年銷售額達到20億,但以其為代表的泉州品牌也是以國內銷售為主。在世界體育用品銷售總額中,美國和歐洲品牌各占到近1/3,日本和東南亞占22%,世界其他地區占15%,我國體育用品在世界體育用品銷售總額中還只占零頭,產品出口絕大部分是靠來料加工或貼牌生產。
我國的體育用品品牌可以說發展迅速,但品牌國際化緩慢,國際競爭力還較弱,還從未有過一個真正得到認可的世界名牌,不論是品牌影響力、營業收入、全球化程度等均與世界名牌有較大差距。品牌的國際化程度也是衡量品牌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縱觀世界名牌,其影響力遍及世界各地,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海外,并在全球組織生產和經營。而我國體育用品品牌影響及營業收入僅限于國內,目前也談不上全球經營,大部分只能說是產品出口,而且出口規模較小。{page_break}
關注環保落地 傳達品牌內涵
近幾年,境外鞋品牌紛至沓來,加速了本土鞋品消費競爭熱潮。加上,國內鞋市場品牌運營能力不足、設計開發水平低、缺乏品牌理念為向導等因素制約著企業發展。面對重重擠壓,如何走出困局構建自身的品牌競爭優勢,無疑是國內鞋企的一次破壁之舉,更是國內鞋企的大膽嘗試。
對于國內鞋企而言,做有社會公德心的“法人代表”是提升在消費者心中形象的另一舉措。無可厚非鞋企環保行動必須落地,包括鞋企有效的戰略規劃、污染控制等等,落實對質量、安全等進行更多的關注和投入,以確保自身在市場急硫中的健康長遠發展。如今,許多鞋企已經意識到環境保護對于樹立企業形象等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性,正逐漸加大力度對環保生產的施行,這種行為創造了更多的顧客,同時也就創造了更廣市場,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深耕服務體系 鞏固品牌形象
每個顧客心中都有一桿無形的秤,顧客會從產品質量或售后服務中對其品牌進行評估價值。而要求鞋企必須進入消費者的心坎里去并且霸占有利位置。而鞋企的一切信息傳播和產品售出都是為了滿足并超越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因此就要通過加大和消費者之間的溝通力度,生產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優質產品,以加強消費者對品牌的記憶度,把企業的生存目標定位于消費者價值之上。只有通過積極的品牌策略,鞋企才能不斷的獲得消費者的持續關注熱度,以保證消費的忠誠度。
目前,我國鞋類產品出口面臨著歐盟及其他發達國家貿易技術壁壘制約的局面,如何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增加品種款式,提升產品附加值,成為制鞋行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品牌戰略是一項社會事業,需要政府、社會各界和企業共同營造有利環境。品牌運營是一種企業行為,應依靠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但要讓我國品牌走向世界,在目前還需要政府的推動和宏觀戰略謀劃的明確指導。政府應該在經濟政策上向品牌傾斜,引導和扶持品牌的成長,為品牌的形成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企業應該迎合國家產業政策,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自身實際情況,揚長避短,做到有選擇推進。如泉州市政府及各縣區政府大力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和實施品牌戰略,出臺政策獎勵企業技術創新和參評各級名牌、馳名商標;引導和幫助企業完成股份制改造,積極爭取上市;扶持、保護品牌的成長,為品牌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