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婆婆布鞋”將成限量版 工序繁瑣沒人學
12月17日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戴著黑框老花眼鏡,可愛地沖著鏡頭微笑,手里還捋著棉線——這是一張流傳在網上的照片。“這位老婆婆好多歲,住在哪兒哦?”不少網友感到好奇。
日前,早報記者找到了這位年近八旬,在金堂淮口鎮做手工布鞋的唐婆婆。在這個小鎮上,不僅唐婆婆,還有10多位老婆婆賣土布鞋,老街也因此小有名氣。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婆婆牌”布鞋正逐漸消失。
人物
年近八旬耳聰目明
金堂淮口鎮上,記者一打聽“做鞋的婆婆”,居民紛紛指路,“住在那邊茶鋪旁邊”,“我都找她做過鞋子,很多人都認識她。”
一個小院子里,一位婆婆正坐在小天井內,靈巧地縫著鞋面。很快,一根線縫完,她又毫不費勁地穿針。看見來人,抬頭微笑——這不就是照片中的老人,因做鞋而在當地小有名氣的唐婆婆!“我眼睛好得很,穿針不成問題。我耳朵也好,聽得清清楚楚的。只有牙齒換過兩回假牙了,但是我胃口還是好,一頓要吃一大碗紅薯稀飯。”唐婆婆只穿有兩件毛衣和一件背心,自豪地說身體特好。每逢趕場,她就背起幾十雙布鞋,走到幾百米外的糖市街去賣,也不會感覺到累。
動力
衣食無憂做鞋是興趣
唐婆婆膝下有三兒兩女,雖說兒女孝順,但她住不慣樓房,所以一個人住在老屋里。“1949年我嫁來這里,就住的這個房子。14年前老伴就走了,我還是住到這兒習慣些。”
兩間土坯瓦房,一間作客廳,一間作臥室。客廳里除了冰箱、電視外,堆滿了各種布鞋的成品和半成品:方木桌上擺放著已經漿好的鞋底,旁邊的背篼里裝著已經做好的布鞋,地上放著大包大包的布料,房間里幾乎沒有空余的空間。唐婆婆是鎮上染織廠退休職工,每月還有退休工資,衣食無憂。“我不喜歡打麻將,也不喜歡走動,就喜歡做鞋子。”{page_break}
品牌
太婆和布鞋老街得“名氣”
淮口鎮糖市街出名的不僅唐婆婆一人,而是一個“婆婆群”。每逢雙號趕場日,10多位老婆婆就會帶著親手縫制的布鞋到街上叫賣。她們中間,年齡最大的已近八旬,最小的也有50多歲。
鎮上開雜貨鋪的鐘老板說,“婆婆們大多是周邊的農民,她們做的布鞋不濕腳。”沒有精致的刺繡,用黑布或花布縫制,因為穿著舒適且價格實惠,“婆婆牌”布鞋備受歡迎。小孩鞋7-8元一雙,大人鞋也不過10多元一雙。上世紀50年代,糖市街附近就有人在賣布鞋,后來布鞋生意消失過一段時期,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這條老街又因為布鞋生意熱鬧起來,不少外地人還專門過來買布鞋。
婆婆們做布鞋的手藝,都是靠家里老一輩人傳授。“以前做鞋都是給娃娃穿,后來老了才開始在鎮上賣。”唐婆婆說,到今年她賣布鞋都27年了。
遺憾
工序繁瑣做鞋手藝沒人學
“現在娃娃大了都不喜歡穿布鞋了,只有最小的曾孫子還穿。”現在提起布鞋,唐婆婆難掩遺憾。老人告訴記者,雖然兒女不反對自己做布鞋,但沒一個孩子愿意跟她學。“做一雙鞋子,至少要十二三天,起碼要縫上千針,又賣不到幾個錢。”
目前這群做布鞋的婆婆,一年比一年少,最多的時候有30多人,現在只剩10來個人了。“把屋頭這些布料做完我也不做了,明年還是準備出去耍一下。”唐婆婆估計,家里的布料,也就還能再做100多雙鞋子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