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漸近 鞋服加工貿易亟待轉型升級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及國際化經濟的發展,加工貿易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鞋服制造業的再度飛躍,進而成功帶動了全國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但是目前我國加工貿易還位于國際產業鏈低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貿易的不平衡,引發貿易摩擦等諸如此類的批評如影隨形,取消加工貿易的聲音至今未息。
誠然,我國鞋服加工貿易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但就此輕言取消鞋服加工貿易為時尚早。可以說,未來對鞋服加工貿易政策進行重大調整甚至取消加工貿易,本身也是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進入高級階段的一種必然趨勢,可在目前深化發展階段,實實在在地進行轉型升級的探索和實踐,意義更加重大。國內專家學者對鞋服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研究成果十分豐富,但較多是一廂情愿、理想化地考慮問題,且多是從政府立場進行指導,是針對國內整體產業轉型升級的通用“驗方”,缺乏針對加工貿易的特色“偏方”,所以在運用層面并無多少操作意義。而且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根本上要依靠市場的力量,政府的適當引導有利于加快其進程,但一定不能越界,并要堅持循序漸進,避免操之過急。
如何進行鞋服企業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專家給出三個方案:
其一:壯大“X”型產業模式,還原加工貿易真態。我們在解讀加工貿易時,往往說這是一種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貿易方式;可在開展加工貿易時,傳統的模式又強調“兩頭在外、大進大出”,這是一個現實悖論。要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就要實現“X”型產業模式,即進口料件通過中國的加工制造過程,有一部分變成內銷制成品;國內料件通過國內的配套加工制造過程成為出口制成品。而“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是“V”型產業模式,即進口料件通過中國的加工制造過程成為開口右側的出口制成品,產品幾乎全部出口,少有國內銷售。
我們應將過度擴大化的加工貿易“V”型產業模式向“V+X”型產業模式過渡,提高國產料件配套比例和加大加工貿易內銷比例。既讓國外核心部件組裝的高端產品低價服務國內消費者,又讓國內大量技術成熟的配套組件服務國外消費者,從而既實現依托“兩種資源”的生產性的國際化融合,又實現存在“兩個市場”的消費性的國際化融合。
其二:圍繞自有品牌引導對外代工轉向對內代工。在加工貿易企業中專做加工裝配,靠訂單生存的企業和打造品牌的企業,對企業能力、企業結構、企業管理、企業團隊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國內有不少企業通過做專鍋碗瓢盆、針頭線腦、牙簽、打火機等成為全球第一,但這些企業的素質和結構都不具備對品牌的把握、對營銷渠道的塑造,相關經驗知識極其欠缺,如果硬要他們從加工升級到做自有品牌,這種跳躍具有很大的危險性。
中國臺灣地區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經歷證明了這一點。臺灣也是靠代工起家的一個區域經濟體,在面臨轉型的時候,臺灣地區的加工貿易企業曾出現三股潮流:轉型打造自己的品牌的、半做品牌半做代工的和繼續堅持做代工的。它給我們的警示是:政府牽頭結合市場進行精細篩選,針對符合條件的少數鞋服企業,予以重點扶持,打造品牌;而讓其他絕大多數的鞋服加工企業,由為國外企業代工轉成為國內品牌企業代工,抱團走向國際市場。一窩蜂地都試圖做品牌,在中國既不可能也不現實,甚至是有害的,畢竟中國有上億勞動人口要通過代工模式予以消化,這是國情鐵律。
其三:設立加工貿易最終產品內銷免稅區。身處“世界工廠”的中國消費者,有時要付出比其他國家更高的價格,來購買“中國制造”的產品。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第十二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將采取促進競爭、完善物流體系、轉變和創新零售模式、減輕零售企業負擔等措施,解決部分國際品牌奢侈品在我國銷售價高于海外價的問題,探索讓外銷轉內銷產品直接在國內銷售的途徑。
在國家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示范區,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區選定合適地點設立國家加工貿易最終產品內銷免稅區。該區類似于海南離島免稅的操作思路,區內銷售的產品視同外銷,適用保稅政策。中國公民憑身份證每年準予在區內自購一定金額的商品,這些商品屬于在我國完成代工的國際品牌最終消費產品,其中包含的保稅料件待征的進口環節稅收予以免征,以大幅降低最終消費產品售價,讓國內消費者占“便宜”。江蘇蘇州作為全國兩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之一,區域內加工的國際品牌最終消費產品眾多,可作為首發試點城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