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鞋企無奈“殺雞用牛刀”能否盈利?
晉江鞋業“殺雞用牛刀”能否盈利?
近日,記者在走訪晉江鞋企的過程中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原來的大流水設備生產線(即滿編可容納八九十個員工的生產線),使用小流水的生產配備模式生產(一般指只配備三四十個員工的短的生產線)。最初讓晉江鞋業最為自豪的大流水,可在短期內批量生產大量產品的生產模式,為何被逐漸放棄使用?既然要使用小流水作業,為何又要使用大線的生產設備?“大生產線小流水”的模式對于鞋企而言,是否有“殺雞用牛刀”之嫌?記者帶著疑問走訪了一些使用這種生產模式的企業。
現象:訂單變化催生新模式
今年下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鞋企開始使用大流水線配備小流水線的模式在生產,鴻興沃登卡便是其中之一。今年下半年來,該公司開始大量使用“大線小流水”生產模式。對此,其鞋業中心總經理陳亮告訴記者,使用這種生產模式,主要是為了應對市場的新需求,特別是訂單的變化。
“原來,歐盟國家以及美線市場的消費習慣是一次性購買一個碼數一盒的鞋,這一盒里通常是6雙裝。”陳亮稱,也就是說,這些國家的消費者與我們不同,由于經濟發達,而我們出口的鞋子價格比較低廉,所以,他們買鞋是一樣的款式一樣的碼數一次至少買6雙,但現在,歐債危機讓整個市場變得蕭條,這些消費者也變得節儉了。
“現在,一個盒子里只裝2雙了。”陳亮說,這些消費者不再一款買6雙,他們要么只買一盒,要么也要求不同的款式,比如同樣買6雙,但是他們要買三盒,每盒的款式都不同。這就導致這些國外客商在下單時不再像從前,一下子一個訂單就是幾萬雙地下。比如,同樣是10萬雙的訂單,但是,現在卻要求有三種甚至更多種的款式;此外,同樣的款式,他們也更加謹慎,不會再一次性下10萬雙,可能變成是分批次下,一次下3萬或者5萬雙。
“現在單品種大批量的產品越來越少,而多品種小批量的產品日益成為主流。”愛樂體育用品公司生產副總馬萬成對此表示,在大環境變化的趨勢下,生產企業只有實現多元化、具有多種切換功能,能適應這種少批量、多品種的生產管理需求,才能夠真正適應市場的趨勢。據悉,愛樂體育目前所接訂單也絕大部分是這種模式生產。
原因:產能“大躍進”的后遺癥
那么,市場需求如此,使用小流水來應對這種少批量、多品種的訂單需求亦無可厚非,為何許多鞋企卻要使用“大線小流水”的作業模式呢?
事實上,小批量的訂單在其他行業早已出現,“小流水”生產線的出現正是為了配合小訂單的。“只是,制鞋業這次出現生產方式變革的奇怪之處在于,為了應對市場變化,別人使用的通常是‘小線小流水’,而他們使用的卻是‘大線小流水’。”博思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沈成英對于“大線小流水”現象的出現也覺得很意外。
陳亮告訴記者,由于前兩年體育用品市場虛假繁榮,使得大部分鞋企錯估了今年的市場容量。“大家都習慣性地認為,去年訂單多得接不完,做不完,只要有生產力就意味著賺錢的繁榮景象讓整個制鞋業都十分振奮,所以,今年年初,許多制鞋業紛紛擴產。”陳亮表示,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鞋機設備生意火熱得令人發瘋,企業都在買設備,準備加大馬力為今年的訂單做好最充分的準備。
誰知道,買了設備,擴了產后,到了下半年,許多企業發現,原來市場與自己預估的不一樣。今年的訂單好像突然人間蒸發了,少得可憐,原來的生產線尚且填不滿,更不要說新增的流水線了。有接訂單的發現,今年的訂單又與從前不同。怎么辦呢?設備已經買了,只好“殺雞用牛刀”,大線小流水來用了。
“使用這種生產模式,并不會產生什么別的成本,但是卻在無聲地拷問企業的管理水平。”陳亮表示,所謂的大或者小流水線設備,在所有的功能配備上都是一樣的,只是長度不同,當然成本也不同,所以,對于人員的配備并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只是這樣的模式會產生設備資源的浪費,并且降低了整條線的生產效率。{page_break}
應對:鞋企管理水平待提高
從成本角度衡量,這種新模式并沒有多大的優勢,更多只是企業為了應對市場需求而做出的正常的生產系統改革的反應。“也是制鞋企業下半年在生產上的一個無奈調整吧。”陳亮表示。
在沈成英看來,這種無奈應對背后,凸顯的則是晉江鞋企在管理上的短板。
“事實上,很多制鞋品牌企業是不需要大線小流水這種尷尬的模式來操作的。”沈成英表示,這些大流水線設備只需要在一些小環節上略作改造,就可以變成小流水線來生產。
“5萬雙一個訂單的生產很容易,絕大部分企業都能做到;但500萬雙100個訂單,同樣的產量需求,對企業的生產管理水平卻是一場可怕的拷問。”沈成英表示,如果企業的管理水平跟不上,那么,無論是裁斷、針車與成型線的配備,還是物料與生產環節的配套,或者生產計劃的安排都將成為企業的噩夢,產生尾數難清、數據混亂、庫存與市場所需對不上、生產環節與出貨期對不上種種問題,這就會使得這些企業高管成為四處滅火的“消防員”,忙也就算了,還會狀況不斷,難以應付,最后只能退出競爭激烈的市場行列。
在陳亮、馬萬成們眼中,少批量多品種生產是未來的必然趨勢。只不過,大部分企業雖然預測到了這種趨勢,卻還沒有能夠很好地做好準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