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舉步維艱“中國制造”走到末路?
“一切皆有可能”和 “JUSTDOIT”,一個是耐克的廣告語,是不是很像?沒錯,李寧運動品牌走到今天,完全就是靠這種模仿起家的。但是與耐克賣創(chuàng)意不一樣的是,以李寧為首的中國運動品牌更多注重的是產品銷售,是一味地互相抄襲與模仿,于是走到死胡同。
李寧只是一個縮影,在上世紀90年代,各種各樣的國產運動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特別是一些成名的運動員,更是以自己的名字直接命名品牌,而一大批新銳力量,其前身就是沿海為國際體育品牌代工的企業(yè),直接利用成熟的國外產品依葫蘆畫瓢。2003年,僅福建晉江一地運動品牌在中央電視臺五套 “體育頻道”打廣告的就有四十余個。龍年伊始,冒進的國內運動品牌陷入危機,龍頭老大李寧由于2011年凈利潤劇降50%,而不得不再次宣布大裁員,調整組織結構,降低人員成本。
國內運動品牌的危機,影射出中國模仿式產品的危機。我們可以看一組簡單的數(shù)據(jù),安踏2010年的科研投入為1億元人民幣,李寧是2.5億元人民幣,已經是國內同行的頂級水平。但是,像耐克、阿迪達斯這樣的國際巨頭產品生產是交給其它公司的,這些國際巨頭最大的費用支出是科研和品牌推廣。以耐克為例,其每年投入新產品科研的費用為銷售收入的5-10%左右,按2010年其銷售收入190億美元匡算,這筆費用是15億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近百億,是李寧的40倍!
李寧是中國企業(yè)界的一個縮影,越來越多的產品在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面臨生死抉擇。與世界500強企業(yè)科研投入為銷售收入5-10%的比例相比,中國的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科研投入占銷售收入比只有1.86%,國內其它大中型企業(yè)這個比例甚至不足1%。而在依靠廉價勞動力競爭的日子一去不復之后,科技創(chuàng)新將成為舉足輕重的競爭力量。無奈的是,很多中國企業(yè)目光短淺,缺乏創(chuàng)新的企業(yè)要想在國際化的競爭中發(fā)展壯大,談何容易。
因此, “李寧現(xiàn)象”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