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戶外市場正呈直線上升趨勢 蘊藏的市場將超過100億
近日,主營業務集運動鞋鞋底研發、生產及銷售于一體的泰亞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擬通過投資全資子公司建設RAX戶外運動品牌項目,投資估算為4649.88萬元,其中,軟、硬件等設施費用638萬元,流動資金4011.88萬元。
幾乎同一時期,出身于外貿加工領域的龍德集團,以其新成立的戶外裝備品牌的名義,召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個合作商,進行洽談,同樣欲轉型投向國內戶外裝備市場。
泰亞股份和龍德集團同時看好戶外運動市場并非一時興起。早在今年6月,泰亞股份就發布了一份《戶外用品市場及泰亞競爭力分析》的報告,指出中國的戶外市場正呈直線上升趨勢,戶外運動裝備市場每年將以50%增速成長,所蘊藏的市場將會超過100億元。
雖然,個體企業的銷售規模差距比較大,但是中國戶外運動市場每年有30%的高速增長,且國內戶外運動市場投資和消費群體迅速壯大,因此戶外運動品牌與傳統運動品牌之間的銷售規模會逐步拉近,戶外運動市場的未來發展空間非常廣闊。
據了解,2001年的時候,中國戶外運動用品市場的規模還只有四五千萬元,到了2006年時達到了26億元,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100%。數據顯示,2010年戶外用品的銷售達到60億元至80億元,2011年這一數字有望增加到100億元。
不止在成人領域,目前泉州童鞋企業,諸如卡途、明偉等也開啟了戶外市場的征途,瞄準青少年戶外裝備這個細分市場,期望借助細分領域,迅速實現行業創牌。
在轉型、調整的大背景下,戶外用品開時成為某些運動品牌的一個選擇。
逐漸大眾化
雖然戶外運動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進入國內,然而到本世紀初期才形成一定規模,開始從“少數人玩得起的高端休閑運動”日益走向大眾化。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參與有組織的戶外運動人群達到了300余萬人次,專業和非專業戶外用品零售終端近7000多家,已經形成了包括品牌、渠道、媒體、展會以及專業的協會組織等一系列的產業構成,涌現出了探路者等多個本土化戶外運動品牌。
伴隨著2008北京奧運會和2010廣州亞運會的舉辦,以及ispo china等專業機構近年來的深度耕耘和大力推廣,良好的推動了我國戶外運動產業成熟和發展。據ispo調查顯示,登山品牌Mammut、Klattermusen、Haglofs、運動器材與休閑品牌KETTLER等12個歐洲專業戶外品牌也在2011年集體登陸國內市場。
中國有著令全世界心動的消費人群,巨大的人口基數預示著龐大的戶外運動的市場。同時,中國有著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可以利用和開發,是中國戶外運動發展奠定是絕佳的先天基礎。
與競技為目的的傳統運動不同,戶外運動不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的表現,是人們生活需求開始從物質追求向精神追求的轉變。
“新疆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我從小對這方土地有著別人難以理解的熱愛。我常常遙望著潔白而神秘的博格達峰,幻想自己有一天登上山頂,揭開她神秘的面紗。也時常神游浩瀚的沙漠,為她美妙的曲線和金黃的顏色所傾倒。”戶外愛好者王新會說。
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隨著人們對更健康,更自然,更個性化生活方式的追求,戶外運動必將逐步發展成為旅游休閑的主體方式之一。這些似乎預示著中國戶外運動產業的春天真的要來了。
“2010年6月,野性戶外就成立了。”王新會介紹說,由于前幾年他帶隊比較頻繁,并且在戶外結識了形形色色的朋友,很多朋友對他非常信任。所以一開張就有很多人來捧場,銷售額也節節攀升。“我的野性俱樂部,也堅持每周舉行徒步、登山、野營等活動。同時,我不定期的在團購網站舉行部分產品限時拍賣等促銷活動,得到了顧客極大的好評,也為我帶來了滿意的銷售額。”{page_break}
高價的商機
戶外運動比其他運動更強調專業性、功能性,裝備主要包括帳篷、登山旅行包、睡袋、墊子、戶外服裝、鞋襪、登山攀巖用品、工具刀具鍬具、爐具餐具、野外照明用品、戶外食品和藥品、書籍地圖、滑雪裝備、各種測量儀器、眼鏡及其它專項戶外運動用品等,價格不菲。單是戶外服裝就大有來頭,內衣要輕便透氣,能夠讓汗水迅速快干;運動外套要輕薄保暖;一套防水、防塵、透氣好的沖鋒衣要2000元-5000元,登山包2500元以上,徒步鞋1500元以上,褲子500元以上。一個酷游發燒友的最低裝備至少要3000多元,如果裝備齊全要1萬至2萬元。
盡管價格昂貴,但戶外運動商品市場已呈現興旺苗頭。在北京各大商場和上海的麥德龍、家樂福等大型超市可看到,戶外運動產品專賣店面越來越大,野餐用品、帳篷、睡袋、登山包、壓力計等產品種類日見豐富。各大網站的電子銷售中,網民對此類產品的購買興趣也引人注目。
其實,李寧很早就意識到了戶外運動的巨大價值。李寧和法國AigleInternationalS.A.以各占50%股份權益的合作形式,成立艾高(中國)戶外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負責在中國生產、市場推廣及銷售Aigle品牌的專營戶外運動及休閑服裝和鞋類產品。
此外,李寧品牌又有一些初級的戶外用品——和米其林合作的野外鞋,設計師搞的“貓爪系列”,建立在李寧ATproof面料之上的防風、防雨裝備等,價格在300-500元之間。
一邊是國內傳統運動用品企業業績下降,一邊是國內戶外運動裝備市場每年以近50%的增長率壯大。
業內人士分析, 2011年,中國戶外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進入戶外市場,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不少戶外運動品牌表示,2012年除了要完善店鋪布局,和品牌布局,還要擴大現有店鋪的營業面積,提升單產。
共掘市場
據悉,戶外品牌探路者年銷售不足8億,傳統運動品牌安踏、李寧的年銷量早已80、90億。“個小”的戶外品牌,需要聯合智勝。
多說“同行是冤家”,但對于湖北從事戶外運動產業的商家來說,這句話恐怕要打點折扣。從2005年開始,由穿山豹、中國龍、天際、指南針等多家戶外俱樂部,自覺聯合發起成立了湖北省戶外運動聯盟,使各家俱樂部形成自我約束、整合資源、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目前比較大的十幾家戶外俱樂部形成了一定規模。大部分俱樂部年銷售額都保持在60萬元至80萬元,個別的超過100萬元。
業內人士分析,體育用品產業的發展就是產業的細分化。在競爭激烈的戶外用品市場中,生產商往往面對兩條道路,一條是和很多同行一樣定位專業化,瞄準專業級別的“驢友”;而另外一條道路,便是瞄準大眾消費市場,走“泛戶外”的道路。泛戶外的市場更大,我市戶外運動企業已調整策略,有的企業70%的產品都是面向日常的戶外體驗,專業產品僅占30%。
“近年來,國內戶外市場不斷擴大,但是仍然處于群雄逐鹿的階段,品牌突圍還要專注于產品性能,在2010年中國紡織品市場零售額中,具有特殊性能的戶外用品服飾已經超過了2%”,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科技開發中心的龐曉忠主任表示,“泛戶外”概念并沒有抹殺戶外品牌的功能性,而且國內很多戶外品牌在透氣、耐磨、防滑等諸多功能性測試中都不輸于國外品牌甚至要優于國外品牌,如何讓民族戶外品牌立足于國際市場,是國內經營者需要深思的問題。
戶外運動不僅僅是一項大眾化的運動形勢,也是一個初具規模的產業,這個產業是依附于運動本身而生同時也對運動具有影響力的一個整體,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產業鏈”。除了,同行的協作外,也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協作。
“鞋、服是戶外運動裝備的核心產品,在國內戶外運動市場越來越火暴的情況下,戶外運動服裝對面料吸濕排汗、防水防污和抗靜電、抗紫外線等方面的功能要求非常高。當然,這也需要上游面料企業提供有力的配套。”從事戶外產品生產的吳福德表示。
顯然,目前國內鞋企在戶外運動鞋服行業的配套還不完善,專門從事戶外運動功能性面料和戶外運動鞋材開發的企業還很少,沒有形成集群效應。
由此可見,戶外運動行業要想發展,必然要聯手研發新型材料、設計和生產工藝來等配套產業鏈的產品。
鞋企雙星就依靠聯合整合高效的產業鏈打造除了自己的戶外品牌:“ 雙星登峰”,其戶外系列打造的是一整套戶外運動裝備,所涉及的戶外用品的種類主要包括戶外登山服、沖鋒衣、滑雪服、抓絨衣、快干衣褲、速干內衣褲、登山鞋、徒步鞋、涉溪鞋、登山手套、登山帽、睡袋、帳蓬、戶外背包、護具,輔助用具等在內的全系列專業戶外用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