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布鞋---年輕人眼中的時尚潮品
紹興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更加注重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企業研發平臺建設,大幅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一件款式簡單的T恤,經過彩繪,就能身價倍增,賣出高價錢;
一雙不起眼的帆布鞋,經過個性設計,就成為年輕人眼中的時尚潮品……
這,就是創意的魔力。
創意帶來的經濟效益不言而喻。2011年,紹興市紹興縣科創大廈、創意大廈和F5創意園三大創意產業基地設計服務產值達7000萬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服務面涵蓋縣內三分之二的紡織企業,帶動企業形成近40億元的銷售收入。
“創意時代已經來臨。”這句源于美國紐約華爾街的話語,正在成為紹興紡織業轉型升級的最強音。
創意閃現
紹興織布成衣
在尋求出路的思索中,紹興看見了創意的力量。通過發展創意產業,引進國內外一流的紡織創意人才,帶動紡織產業轉型升級,拉長紡織產業鏈條,改變了“恨布不成衣”的現狀。
紹興市擁有亞洲最大的輕紡市場,發展服裝業可謂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但長期以來,紹興紡織過度依賴國際市場,單一出口布匹。
“恨布不成衣”,此“恨”已在紹興綿延了20多年。
紡織產業規模宏大,發展短板卻越來越明顯,為什么?“咱們產品檔次還不夠高,產業鏈較短。”中國紡織城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孫成榮說。
在尋求出路的思索中,紹興紡織企業家看見了“創意”的力量。借助創意,挺進下游,以產業鏈的延伸謀求突圍與自救。
2008年8月,紹興提出打造“國際性紡織創意中心”的目標,紹興創意產業基地建設全面啟動。
明確目標后,紹興迅速出拳。2008年起,連續四年舉辦中國國際面料設計大賽和中國職業時裝設計大賽。2009年,牽頭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高校紡織品設計大賽。2010年,“中國輕紡城時尚創意周”在紹興成功舉行。
目前,中國輕紡城創意產業基地已建成科創大廈、創意大廈、F5創意園。為了招商,紹興政府在工業土地、企業稅收上出臺了不少優惠政 策,每年安排1000萬專項資金鼓勵企業入駐。據悉,創意大廈從建成到現在,共引進紡織創意產業機構100余家,創意產值累計達1億多元。
紡織創意產業基地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紹興紡織產業從制造向創造的跨越。許多紡織印染企業紛紛走原創設計、花樣設計道路,“試水”服裝業領域。
尋寶記紡織公司原先只做單一的面料,與服裝相比,僅占了利潤的一小部分。如今,該公司成功轉型服裝領域,擅長設計麻類服飾,實現了“由布到衣”的過程。
孫成榮告訴記者,輕紡城創意產業走的是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發展之路,通過創意產業發展,引進國內外一流的紡織創意人才,帶動輕紡城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拉長紡織產業鏈條,改變“恨布不成衣”的現狀。
創意引領
開啟產業向上空間
創意與產業對接,煥發出無窮魔力,推動紹興紡織業由低端向高端進軍,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靠創意,紹興人織布成衣。但紹興人意識到,這只是一個開始。
“在產業鏈由低端向高端邁進的過程中,充分釋放創意的魔力,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身兼藝海國際集團董事、上海創意產業協會副會長之職的陳奇淼走進紹興中國輕紡城,給這里帶來了不小的變化。
之所以這么說,陳奇淼依據的是經濟學家郎咸平著名的“6+1”理論:在產業價值鏈條上,包括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在內的六塊非制造業處于整個產業利潤高端,生產制造則處于產業鏈的最低端。
陳奇淼認為,以往絕大多數的中國服裝企業一直把重心放在“1”上,消耗原材料多,污染高,附加值低,抗風險能力差,這也是服裝業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
紹興紡織業曾經就處于這條“微笑曲線”的最低端。因為擺脫不了“制造”,賺取的只是制造環節的“1”,其余環節的巨大利潤則拱手讓人。陳奇淼說:“紹興的服裝產業不想重蹈覆轍,就必須弱‘1’抓‘6’,努力靠創意提升自身在產業鏈中的價值。”
紹興市政府顯然已經看到了這一點。2007年底,中國輕紡城紡織創意產業基地籌委會成立后,第一項工作就是推出“名師工作室”,力邀武學凱、金惠等國內知名服裝設計師先后入駐,柯橋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穩定的創意隊伍。
為培育創意設計師團隊,紹興成立了國內首家紡織面料設計師協會,全面加強與國內外紡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創意機構的交流合作,著力引進國內外知名紡織服裝設計師和專業設計機構。
眼下,中國輕紡城不但為歐洲和國內的一些著名面料、服裝設計師開辟了創意工作室,還和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合作成立柯橋分中心。
位于中國輕紡城創意大廈七樓的彩色櫞工作室內,幾名工作人員正在忙著設計手繪圖案。
手繪是一種衍生的面料創意設計。記者看到,這里的每一件衣服、每一樣紡織品都經過了手繪,“我們的手繪來自原創,款式和花樣都是獨一無二的。”工作人員說,一條原本普通的裙子,因為有了獨具匠心的手繪,能賣到上千元,前后價格有了天壤之別。
據介紹,在中國輕紡城,每年僅衍生的面料創意設計產值就過億元。
創意與產業對接,煥發無窮魔力,推動紹興紡織業努力爬出微笑曲線的低端,風風火火向高端進軍。
創意助推
“紹派服裝”異軍突起
發展創意產業,紹興不僅推出了多項政府獎勵措施,還從各個方面對創意產業進行扶持。
如果說,此前“恨布不成衣”是紹興紡織業的隱痛,那么,“紹派服裝”的崛起,便是這個城市的夢想。
附加值太低、沒有自主品牌,一直是紹興本地服裝企業的遺憾。
福建泉州的服裝產業經過發展,目前擁有安踏、柒牌、七匹狼等眾多在國內市場響當當的品牌,基本形成了“閩派休閑服裝”。毗鄰紹興的杭州也形成了囊括眾多品牌的“杭派女裝”,寧波也有以雅戈爾、杉杉西服為代表的服裝產業群。
對比之下,紹興的服裝業相形見絀。
有人認為,主要是因為紹興的服裝產業缺少特色,沒有個性。說白了,還是沒能充分挖掘創意的魔力。
“‘紹派服裝’這個夢想開始走向現實了!”采訪時,孫成榮不無興奮地對記者說。
孫成榮的自信來自中國輕紡城頂尖服裝設計師,他們是輕紡城用“零成本創意工作室”等誘人政策引來的。
發展創意產業,紹興不僅推出了多項政府獎勵措施,還從各個方面對創意產業進行扶持。
2010年4月,16家來自全國各地的創意機構,正式簽約入駐柯橋創意大廈,這次唱主角的是服裝設計師。
在紹興,不少企業都有做大做強品牌服裝的需求。頂尖設計師來的正是時候。
“這些年我一直在想,中間產品再怎么做,都是為他人做嫁衣,只有做服裝,才能真正做成品牌,開成百年老店,將好的理念傳承下去。”中國輕紡城的一位老板這樣說。
“希望能給本地布商和企業樹立樣板,引導他們轉型做品牌服裝,最終打開設計師與紹興輕紡企業合作開發品牌服裝的大門。”入駐設計師之一、哈爾濱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王長宏期許地說。
雙方的目標驚人的一致。在創意和名師的“光合作用”下,“紹派服裝”漸入佳境。
去年5月,一場主題為“紹興文化元素”的服裝秀在深圳文博會上演,服裝秀抓住了眾多嘉賓的眼球,每隔幾分鐘,就有時裝界人士前來詢問。而這些服裝是由紹興一家成立不久名為“歐尚春風”的時裝設計工作室設計的。
“我們的設計師在每一次設計中都充分發揮創意的魔力,將紹興獨有的文化體現在服裝設計中,著力于打造有紹興特點的服裝。”“歐尚春風”負責人道出了這其中的秘訣。
創意帶來無限魔力,創意更為紹興紡織業的發展插上了“隱形的翅膀”,令其展翅翱翔,越飛越高。
【記者手記】
“有形之手”引領產業轉型跨越
在紹興采訪,記者了解到,在紡織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中,紹興市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一次次發揮了強大威力,引領經濟巨輪調整航向、破浪前行。
紡織業既是紹興的“母親產業”,又是富民產業。紡織造就了紹興,托舉了紹興。但走到歷史拐點的紹興紡織,一度內憂外困,舉步維艱。尤其是那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讓紹興紡織業雪上加霜,身處寒冬。
當眾多企業家一籌莫展時,紹興市委、市政府挺身而出,用“有形之手”,有條不紊地除 霜破冰,幫助企業危中尋機。政府有關部門及時與銀行簽訂了“不隨意抽貸、不附加擔保抵押條件、不增加企業貸款負擔”的同業協會公約。同時,通過工業用地變 性、地方稅收分成獎勵、組建政府性擔保公司等措施,全力防范企業的資金鏈斷裂。政府派出的工作組也逐一進駐困難企業,面對面幫企業排憂解難。“有形之手” 及時出擊,很快將危機形勢穩定下來。
危機過后,紹興迅速建立了企業風險防范機制。經信、電力、銀監等部門聯手對規模以上企業定期“會診”,發現異常情況就及時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面對外貿依存度高、產業層次低、產品結構重復的現狀,許多企業不知所措。這時,政府“有形之手”指出了方向:轉型升級,這是惟一的出路。他們痛下決心,幫助企業克服困難、調整結構,讓紹興經濟“脫胎換骨”。
與此同時,新興產業培育也被提上日程。紹興出臺了戰略新興產業導向目錄,制定“五年一百億”的資金扶持政策,每年市縣兩級財政拿出20億元,連續5年扶持新興產業。于是,大批企業應時而動,另辟蹊徑,成功突圍。
盡管那場危機的陰霾早被蕩滌殆盡,但紹興人的危機感、緊迫感、使命感絲毫不減。政府 “有形之手”又開始積極有為、作為,提出了大力發展“創意產業”的策略,用創意提升紡織產品的附加值,延伸壯大產業鏈。在此過程中,政府的推手一次比一次 給力:設立2000萬元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獎勵創意人才在紹興落地生根;在柯北規劃建設一個占地210畝、總投資約10億元的創意園,每年安排 1000萬元的專項資金鼓勵企業入駐……
在紹興,企業家有這樣一種共識:政府宏觀調控有力,是推進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最佳動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