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鞋業努力培養企業家 構建良好發展土壤
每個人都要穿鞋,制鞋業不會成為夕陽產業。
但是,溫嶺鞋業存在著以低、小、散為主,品牌缺失、利潤空間低;招工難,生產設備更新滯后;人才缺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系列問題。
如何破解制約鞋業發展的瓶頸呢?
培養企業家是關鍵
一項產業的形成,離不開一批企業家的艱苦創業。
李定海,一個腿腳不便的人,用誠信經營企業,用愛心經營人生,贏得了尊重和贊賞。他所創立的臺州飛鷹鞋業有限公司,用不到20年的時間,從一個不起眼的小作坊,成功實現了規模化、品牌化、精細化,特別是規范的管理、過硬的質量、成功的營銷策略,品牌“獨家龍”逐漸享譽國內童鞋界。
福德隆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富德,年齡不到40歲,憑著對市面上時尚與流行的把握,果斷放棄了貼牌生產,專注品牌運作,設計出眾的鞋款讓企業搶占了較好的市場份額。短短兩年時間,福德隆鞋業的形象專賣店在全國開了30多家。
寶利特鞋業有限公司的陳華根、臺州冠奇鞋業有限公司的潘友夫、浙江好兄弟鞋業有限公司的李傳法……每一個名字的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正是這些制鞋企業家的不懈努力,溫嶺鞋革產業逐漸發展壯大,從低端走向高端,從無品牌走向有品牌。他們在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有眼光有志向肯吃苦的企業家,沒有原料,會自己尋找;沒有資金,會自己籌集;沒有技術,會自己學習;沒有設備,會自己制造或引進。
“政府最好的投資就是多渠道搭建平臺,培養一批企業家。”溫嶺市鞋革業商會秘書長潘克誠說,當然,行業協會也應該努力為企業家的成長搭建有益的平臺:如組織學習交流,積極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思維,開闊視野,提升企業管理發展理念。
“有什么樣的老板,就有什么樣的企業。” 這是臺州博洋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建華的話,也是企業界的共識。
一個產業的形成不能僅靠規模企業
溫嶺現有鞋企6004家,但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僅200家左右;擁有國家出口免驗產品1個、中國馳名商標5個、國家免檢產品4個、省名牌4個、省著名商標7個。
很早就意識到溫嶺鞋品牌短腿的浙諾爾,通過各種努力彌補短處,如今已是品牌贏家。“在沃爾瑪、歐尚等超市的中檔鞋貨架上,就有我們的牌子。”在林明標看來,溫嶺鞋的低價優勢與品牌創建其實是不矛盾的。
缺少品牌運作,質量再好,終究是為他人作嫁衣。
于是,有人呼吁:溫嶺可以效仿福建泉州的做法,對小微鞋企進行大規模整治,至少要關掉3000家。
這種聲音主要來自一些行政管理層,認為微小企業數量多、管理難,特別是一些“三合一”鞋企往往是火災多發的隱患;大量的外來民工涌入,還會帶來社會治安問題;還有招工難、環境污染等等。
但是,記者采訪時發現,許多上規模的鞋企卻不以為然。浙江卓凌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盛建勇就十分明確地提出:溫嶺鞋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的小微鞋企。
持這種觀點的,還有浙江浙諾爾(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明標、臺州博洋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建華、臺州正標鞋業有限公司夏念伍等。
一些業內人士分析,正因為溫嶺有微小鞋企的存在,才顯示出規模企業的價值。是他們,壯大溫嶺的鞋業產量,擴大了溫嶺鞋企的影響;是他們,培養了溫嶺新一代的鞋業企業家;是他們,壯大了溫嶺鞋業的營銷隊伍;也是他們,形成了溫嶺鞋業完整的產業鏈,讓溫嶺鞋業能夠始終保持低成本競爭優勢,一些搬出溫嶺的鞋企又不得不搬回來便是一個證明。
發展需要良好的土壤
與福建晉江、廣州東莞一樣,溫嶺是中國鞋主要生產基地之一,不過,前者以大中型鞋企為主,而溫嶺的鞋業則小微企業居多。
“我們不能因為存在火災隱患、社會治安隱患、環境污染等問題而關閉小微鞋企,只要政府有關部門引起重視,這些完全是可以管理好的,溫嶺就有成功的經驗。”一些業內人士說。
城北街道是溫嶺四大鞋企集中地之一,自從實施“安全生產四項制度”,“三合一”隱患企業數從2007年的132家降至2011年的29家,企業火警數從2007年的60多起降至2011年的零起,沒有發生大的社會治安、環境污染等問題;目前,街道有人正在與中科院有關部門聯系,引進專門處理制鞋邊角料的設備,減少環境污染。
把溫嶺鞋業做大、做強,需要做許多工作,如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招工難、用地難等問題。但目前,企業最需要政府出臺政策維護鞋業正常競爭秩序,引導企業轉型升級和戰略調整。
用工荒是令企業家擔心的事,但更讓企業家擔憂的,是“用工荒”背后的無序競爭。林明標皺著眉頭說,4萬元一年的保底工資,意味著計件工資激勵效用不大,員工不論怎么干都能夠拿到不低的報酬,最終會導致企業整體效益下降,影響溫嶺整個制鞋產業的發展。
如何化解這一矛盾,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呢?新河羊毛衫行業采取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工人拿多少工資,由工人、企業主和行業組織公開談判決定,值得借鑒。
此外,在管好大企業正規納稅的同時,也應將微小企業引入納稅范圍,內、外銷稅負一視同仁,建立規范的納稅體系,確保公平競爭;維護鞋企的知識產權,設立科技進步獎,鼓勵創新;認真落實引進人才的相關待遇,如醫療保險、子女入學、購房優惠等配套措施,讓人才引得進,還要留得住;扶持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還可建立溫嶺鞋業的地方品牌,如浦江的童鞋、泉州的運動鞋一樣,形成溫嶺的地方特色品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