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鞋企的口號和實踐,創新創新還是創新
翻開歷史,國外搞傾銷,國內搞侵權,中小鞋企的“品牌戰”時刻硝煙彌漫。
品牌鞋企的代表可以是普遍,但絕不特殊
前幾年有這么一句話,“耐克乃名門閨秀,李寧卻山野村姑。”從“Everything is possible”到“Making the change”,新的logo卻成了阿迪的同門師弟,重整后的李寧只博得一“庸俗”、“二流”的口碑,曾經的名人效應緣何成為今天的飯后談資?
我們知道耐克是趨向于傳播一種頑強拼搏、勇于進取的體育精神,能喚起人們的運動欲望。而李寧卻介于運動和休閑之間,似乎只能走路、打打高爾夫吧,想想如此“高雅”的定位會贏得幾分信賴?蓋洛普公司曾做過一項調查顯示:李寧就如同一個身邊的朋友,很熟悉很親切卻缺乏個性。
不僅僅是李寧在鞋品牌的樹立上身陷囹圄,中國大部分的中小鞋企也同病相憐。
找到問題的根源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不難看出,微型鞋企就是再有類似于名人這樣優越的營銷策略,再有溫州這樣廣泛的營銷渠道,再有網絡這樣龐大的服務管理,也無法企及優質的、富有個性的產品的研發。尤其是如果如今中小鞋企沒有“杠杠”的產品,所有的一切服務和策略都是緣木求魚,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就是證明。
現今,我國的中小鞋企面臨一個共同的瓶頸。去年,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中小鞋企品牌發展瓶頸解讀》中提到:國內部分鞋企在遭遇經營困境時,不是想著如何尋求更合適的商業模式,而是繞道走,選擇橫向發展,這已經成為了中小鞋企長期以來形成的詬病,這無疑是在自我放逐。當我們想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時,首先應該審視自己當前的本業是否足夠的牢靠。對于中小鞋企而言,需要的不是“看什么火就做什么”投機性的多元化,專注本業需要企業有更強大的行業抗壓能力。
在筆者看來,這種強大地抗壓能力就是一個鞋企所應具備的創新潛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中小鞋企做大做強的根本,有了可靠的產品為基礎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才能有投資于企業管理的信心。
站在中小鞋企的立場上看,現實的困境就是研發設計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強大的技術、資金支撐,常理來說是有困難的,所以品牌的植入和模仿就不失為一種過渡,但前提是:這只能是作為過渡,而非中小鞋企長遠發展的金科玉律。西方有句話,你無須為發明不是圓的車輪而傷腦筋。模仿、植入品牌是為了啟發我們遵循合乎規律的進行產品的深加工,而不是去利用這個品牌為自己賺暫時的利潤,但是想要獲得長足的發展或許該學習安踏——將運動與時尚聯姻,keepmoving!因為站在giant的肩膀上,你才會看得更遠,不要怕今天的模仿,社會學講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但是企業生存的法則就是看懂了怎么走后,要自己往前走,摸石過河。
創新才是最終的勝利
還是會老生常談的說起民族品牌的傷痛,李寧的狀況百出,讓筆者不禁想到上個世紀李寧的品牌創建,是經過了多少的艱辛和多少人的努力付出,才以健力寶為依托,打造了民族品牌曾經的輝煌。
如今雖然品牌仍在,可是由于定位不明確、設計不新穎、模仿、庫存等問題,李寧走了下坡路。痛惜的同時更是對中國中小鞋企存亡的擔憂。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就筆者看來,電子通訊及電子商務如此繁華的今天,中小鞋企的成長,產品的研發才是重中之重。有過關的產品設計和研發,產品質量、營銷渠道、市場開發這一系列的概念和硬件就會在這個“村子”內隨之依附。鞋的品牌就像一個人,窮人永遠只會看著富人富,卻不去想富人如何富。他如果本身心胸狹隘、邪惡兇殘,就是錦衣玉食也還是虛有其表,很快就會被社會淘汰,就像“中國制造”終于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之后丟掉了享譽世界的桂冠。顧客對企業的信賴是對產品的信賴,如何贏得“上帝”的信賴是靠產品的魅力無限,魅力無限才是獨一無二的無限風光。
正如在今天,大家對“高露潔”的牌子耳熟能詳,卻不知道威廉•高露潔這個人,為什么?如果微型鞋企能夠在模仿品牌的基礎上,研發出靠譜的、富有個性的產品,隨之再尋求合適的營銷團隊,中小鞋企才能真正的扔掉拐杖、挺起胸膛大步向前。正如一種憧憬:希望有一天——人們可以忘了李寧,但都傾心李寧牌的鞋子,這才是最大的成功。
成功的理由不分你我,但是成功的閃耀卻類似的讓人回味無窮。順勢回首,看看倫敦奧運的每一個精彩瞬間都伴隨著品牌鞋企的勝利凱歌,誰能夠否認這些璀璨的星光不是昨天在黑暗中摸爬滾打走過來的?誰又能夠否認這些星空嘹亮的聲音不是無數次碰壁、模仿、學子之后永于創新的成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