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品牌37億元高庫存難消化 虧損累累引發關店潮
倫敦奧運會短暫的興奮期一過,中國運動服裝品牌又不得不重新回歸現實:高企的庫存和萎縮的訂單,讓此前大肆擴張的國產運動服裝品牌不得不自吞苦果。
記者從多位運動品牌經銷商處獲悉,近期以來,以李寧、安踏、匹克等為代表的國產運動服裝品牌,不斷加大打折促銷力度,并大量關閉門店,希望借此減負,讓企業度過寒冬。“不但國產運動品牌在拼命出庫存,就連耐克、阿迪達斯這樣的國際巨頭,也紛紛選擇打折促銷。整個運動品牌如今的日子都不好過。特別是李寧、kappa(背靠背)兩家,情況最慘。”廣州某大型運動品牌經銷商方小姐告訴記者。
打折“甩賣”
年底還沒到,國產運動品牌的打折潮已經在全國各地的百貨商店和運動品牌專賣店慘烈上演。記者在廣州天河城商圈和多家李寧、匹克等專賣店看到,到處都是打折促銷的海報。
“以前國內運動品牌新貨上市是不打折的,現在新貨剛上架,就會打七折。不但國內品牌打折,國際品牌像耐克、阿迪達斯也在打折。此前,耐克、阿迪達斯這樣的品牌,新品上市60天之內都不允許打折,現在迫于壓力,新品上市不久就加入打折的行列。因為打折的緣故,這段時間,耐克、阿迪達斯的出貨量很大,國產品牌壓力更大。”方小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爆料稱。“新品打到七折,庫存產品打折力度更大,往往去到三至五折。”
運動品牌如此瘋狂打折的背后,是高企的庫存。
根據上市公司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李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和動向這6家國內運動品牌上市公司的總庫存達37.21億元,超過2011年的全年庫存(2011年這六家公司的總庫存為36.99億元)。這6家品牌公司,尤其是匹克的庫存量上漲較快,與去年底相比,上半年庫存已經漲至5.29億元,漲幅超過25%。
高企的庫存,成為高懸在國產運動品牌頭上的“堰塞湖”。“當前最大的任務,就是清理這些庫存。否則,企業的包袱會越背越重。”一家在全國開了500多家專門店,并在申請IPO的某二線運動品牌負責人謝先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無奈地表示。
虧損累累引發關店潮
高企的庫存,瘋狂的打折,使得國產運動品牌上市公司今年的業績很難看。
據2012年半年報顯示,李寧上半年收入38.80億元,同比減少9.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44億元,同比減少84.9%。匹克2012年上半年總營收已由去年同期的22.56億元,大減28.5%至16.1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減少43.3%至2.4億元。而安踏和361度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均是負增長,分別為-11.62%至39.3億元和-9.95%至28.69億元。6家國內運動品牌中僅有特步的銷售收入同比是增長的,但增長的幅度也僅為1.44%。
面對尷尬的業績,各大運動品牌不得不節衣縮食,通過大量關閉門店的方式,來應對當前的困局。
記者獲悉,李寧公司已經關掉了海外所有的專賣店,并大量關閉國內業績不好,盈利能力低下的店鋪。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李寧已經關掉近1000家店面;安踏的半年報也顯示,在新開店面的同時,安踏也在關閉一些效益不好的店面,至今年上半年,安踏的店面總數同比減少了110家至9187家;匹克在11月初在港交所公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集團于中國的授權經營零售網點數目為6739個,與2011年年末相比凈減少1067個,截至6月底,匹克體育在中國的零售網點數目比去年年末減少了747個至7059個。這也就意味著第三季度減少零售網點320家,即每一天就關閉三家零售網點。
2013年訂貨會亮黃燈
從已經公布的數據來看,國產運動服裝品牌2012年的日子注定十分艱難。讓這些企業更揪心的是,2013年的日子恐怕也不會好過。這點可以從剛剛結束的各大運動品牌企業的2013年訂貨會的訂單情況窺其一斑。
近期以來,安踏、特步、匹克等品牌都舉辦了2013年二季度訂貨會。安踏和特步上周公布的2013年二季度訂貨會的數據顯示,特步的訂單金額(按批發價格計算)同比下降幅度達到15%至20%,安踏的訂單金額(按批發價值計算)亦同比下滑約15%至25%;匹克在剛剛舉辦完的2013年二季度訂貨會,其訂單總額下滑20%~30%,其中,服裝類訂單金額大幅度下降,產品平均批發價格零增長。
而行業龍頭李寧,更是早在今年8月的上半年業績說明會上就宣布,今后不再公布訂貨會的成交情況。“盡管沒有公布成交數據,但據我了解,李寧公司2013年的訂貨會情況十分不理想,大幅下滑是必然的。”對業內情況諳熟的方小姐告訴本報記者。
由于訂貨會的成交情況,往往會反映來年的市場狀況,因此,面對慘淡的成交單,多位行業分析師都對2013年運動服裝品牌的銷售形勢不看好。
國金證券服裝行業分析師張斌就表示,一直以來,訂貨會數據都是國內體育品牌業績的“晴雨表”,訂貨會總金額下滑,明年上半年的銷售業績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也指出,2013年,服裝市場尤其是運動品牌的形勢不容樂觀,國內服裝行業應盡早著手應對危機,行業的深度調整和企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