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鞋履展上的“蜈蚣精”們
鞋子可以說是女人最重要的配件了,挑選一雙適合自己的鞋子可以瞬間讓你的氣質提升一個檔次,所以愛美的美女們總是對鞋子情有獨鐘。最近倫敦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以下簡稱 V&A)正在舉辦一場和鞋子有關的展覽,“鞋履:快樂與痛苦的交織。”
與博物館另一頭的Alexander McQueen回顧展相比,鞋履展從排隊等候的人氣而言毫不遜色,現場購票只能買到1小時后的參觀場次,即便進入后也幾乎只能以每分鐘一小步的速度向前挪動。如果你腳蹬高跟鞋入場,那恭喜你,即將體會到展覽主題中的一大元素——“痛苦”。
鞋履編年史
走進展廳后乍一看,或許會以為主辦方把英國百貨商場哈羅德的鞋柜搬到這里。高高低低的立方體上擺了200多雙鞋子,其中不乏Christian Dior、Manolo Blahnik、Salvatore Ferragamo、Jimmy Choo、Prada等極具辨識度的鞋子,但V&A想從源頭來說它的故事。
從埃及鑲有金葉裝飾的涼鞋,印度新娘出嫁時的夾腳花盆鞋,中國織錦鞋面的小鞋,到歐洲19世紀的尖頭窄鞋,不同地域文化催生出獨一無二的鞋子。由于當時機器尚未誕生,或還沒有推廣開來,制鞋仍屬于一項耗時的精細手工活兒,因此鞋子也變成穿著者表達自我地位與品味的一種方式。
這些遠古鞋履現在看來仍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原因在于其中的某些元素在此后的鞋履史中反復出現。例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位時掀起了紅底高跟鞋熱潮,引得一眾王公貴族爭相效仿,時隔300多年后,它的紅底出現在Christian Louboutin的高跟鞋上。
“XXX曾經穿過”和“這是全球限量版”可以說是最蠱惑人心的營銷話語。
本次展出的鞋履就包括維多利亞女王、瑪麗蓮·夢露、美劇《欲望都市》女主角莎拉·杰西卡·帕克(Sarah Jessica Parker)、Lady Gaga等名人穿過的鞋履。
2014年盈利增幅達到7.2%的Jimmy Choo是鞋履展覽的贊助之一,品牌特意展示了一雙Abel鞋款并在注釋中寫道“得益于韓劇熱,女主角腳蹬的這雙鞋帶動了Jimmy Choo在亞洲地區的銷售,提升關注度”。
展覽還不忘揶揄一把,在說到20世紀50年代風行全球的高臺鞋時,展出了1993年超模Naomi Campbell 在巴黎為龐卡教母Vivienne Westwood走秀時所穿的一雙十公分紫色蛇皮厚底“恨天高”。當時尚屬小模的Naomi在型臺上摔倒,不料一跌成名,變成如今的火爆黑珍珠。
相較于一樓壓抑的黑屋布置,二樓就明亮許多。幾個玻璃柜中展出的是戀鞋癖們的個人收藏與豪言壯語,例如菲律賓前總統夫人伊梅爾達·馬克思(Imelda Marcos)。1986年她因人民起義流亡夏威夷,人們在位于她所居住的馬尼拉宮殿地下室里發現海量鞋子。她對此的反駁則是:“我并沒有(傳聞中說的)3000雙鞋子,我只有1060雙。”
在由一大推牛皮紙鞋盒組成的投影墻上,設計師娓娓道來自己對于制鞋的看法。對于Christian Louboutin而言,自己的創作靈感可能來自某次旅行,像是去埃及后就會創作出埃及風系列,但并非照搬曾經一度流行的風格,而是抓取某些元素融合到新作品之中。堅持純手工制作的Manolo Blahnik則更隨性,“可能做夢做到一半來靈感了,我就起床畫下來,隨后倒頭接著睡”。
談起科技對鞋履設計的影響,這位73歲高齡的設計師說:“電腦?絕不可能,絕不可能,我只用筆。”
Jimmy Choo的創意總監Sandra Choi回憶起入行時,制鞋需要手工裁剪、縫制等,“現在都是用激光裁剪”。有時候設計團隊和制作團隊需要互相鼓勵,去嘗試新的東西。
男士們,別走
除了了解女性身穿高跟鞋的疾苦外,男士們同樣會發現這場展覽頗有看頭。事實上,入駐展廳的第一雙鞋子是大衛·貝克漢姆曾經穿過的球鞋,V&A特地從曼聯博物館借來。二樓展廳中有一大面玻璃展柜,左邊是細高跟,右邊是運動鞋,分庭抗禮的味道濃厚。展廳另一邊則有影響演示男士牛津鞋的誕生過程,還配有4種展示皮革供參觀者觸摸感受。
一雙漂亮的鞋子能夠得到上市,不僅需要設計師們精心打造設計,更需要愛美的你慧眼識珠,怎么樣?看完這次鞋展有沒有心動的感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