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企業參加上海古董鞋履展覽展風采
一雙做工考究的古董鞋,從鞋楦到鞋面每一道工序皆不容馬虎,它會勾起現代人對于手工時代的憧憬。在慢工出細活的歲月里,意、法、英等地著名的制鞋工坊曾出品了眾多流芳百世的作品,如今它們又經當代設計師之手煥發新生,成為我們腳下的復刻鞋款,留下歷史的足跡。
近些日子,多家擁有悠久制鞋傳統的品牌在上海舉辦了古董鞋履展覽,以期重現那個屬于手工作坊的黃金年代。遙想上世紀中期,意大利、法國、英國等精于制鞋的國家都在兢兢業業地為王室與名流定制鞋履,從鞋楦到鞋面的每一道工序皆須小心翼翼、不容馬虎。在那個慢工出細活的歲月里,幾個史上著名的制鞋工坊曾出品了無數流芳百世的作品,它們如今被收藏在博物館中,或又經過當代設計師發現與再造,成為我們腳下經典復刻鞋款的絕佳范例。
當我們追憶上個世紀的手工制鞋史,就不得不提皮鞋王國意大利,尤其是以皮革工藝著稱的佛羅倫薩。在剛剛過去的3月2日,Gucci將其佛羅倫薩工廠的鞋履工匠坊搬到上海,展示了傳統的皮革技藝,包括打造一雙定制鞋款的特殊鞋底,或在極其柔軟的小牛皮上手工上色以帶來顯著的明暗對比效果,讓每只鞋都具有獨一無二的豐富色彩。活動現場的主角除了手藝精湛的意大利工匠之外,還有新近推出的限量珍藏版1953系列樂福鞋,其原型是北美印第安人用整塊皮革向上包覆并利用縫線與鞋面相連的休閑鞋,1953年,Gucci推出了馬銜扣樂福鞋(Horsebit Loafer),而今年恰逢該鞋款誕生的第六十個年頭。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上流社會青年指南》的作者Peter York與他的同伴Ann Barr將Gucci的樂福鞋認作是進入上流社會最基本的身份標簽,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其作為意大利鞋履的代表作于1985年永久珍藏。樂福鞋集眾多優點于一身——首先是免系帶,寬大的鞋面代替了傳統系帶正裝鞋的鞋舌和綁帶,皮質的彈性確保即使沒有嚴絲合縫的捆綁,鞋面依然能與腳面完美貼合,皮質柔軟且擁有獨特的筒形結構,沒有內底,鞋底輕薄。它的缺點是選皮難度大,且制作過程繁復,只有經過嚴格甄選、技藝高超的鞋匠才能制作出來。
說完樂福鞋,接著談談流蘇鞋。Fratelli Rossetti在上海舉辦的頂級鞋履珍藏展向人們訴說了一場流蘇帶來的變革。上世紀70年代末,品牌創始人Renzo Rossetti首次將流蘇鞋引入意大利,當時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十分正統,因此時尚裝飾并不為人重視,流蘇儼然成為了變革的象征,時至今日,這一裝飾元素仍被廣泛使用,品牌標志性的流蘇Brera軟皮便鞋應屬最典型的例子。Renzo Rossetti還是一位古董鞋的收藏愛好者,私藏了300多雙具有種族傳承意義的鞋子,包括西藏三色靴、北非或印度的無帶鞋或來自歐洲山區的古老的木底鞋。雖然這些鞋子的具體背景資料十分缺乏,但通過這些鞋子簡單質樸的材質、原始的鞣制皮革,我們依然可以追溯它們各自獨特的歷史淵源。
歷數法國時裝史上值得稱頌的制鞋大師,Roger Vivier算是其中翹楚,品牌在上海的古董鞋展一共展出了30款設計師于上世紀創作的經典鞋履,其中包括1955年為Christian Dior設計的女士高跟鞋。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與Dior合作的供應商當中,Vivier是能給自己作品簽名的唯一一位;Vivier還替Yves Saint Laurent為《白日美人》中的凱瑟琳·德納芙設計了帶大金屬飾扣的黑色漆皮鞋,更于1967年為Yves Saint Laurent的大秀打造了“面具”系列金色山羊皮涼鞋;而展覽上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一雙“女王鞋”,為了慶祝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登基六十周年鉆禧慶典,品牌創意總監Bruno Frisoni以Roger Vivier先生在1953年為女王陛下登基設計的加冕鞋為靈感來源,設計了一款珠寶仙履,采用品牌標志性的鳶尾花主題,手工鑲上3500多顆鉆石,名為“永遠的女王”。
同樣曾為女王做鞋的當然還有英國本土的民族品牌,比如風靡英倫百年之久的Clarks,在其總部的鞋履博物館就陳列了1947年為伊麗莎白女王設計的鞋款以及為戴安娜王妃婚禮所定制的鞋楦。早在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第一屆世博會中,Clarks就因特殊的“足部健康”科技受邀參展并獲得了兩個獎項,而其著名的沙漠靴和袋鼠鞋還獲得了甲殼蟲樂隊、滾石樂隊、綠洲樂隊等英倫搖滾先鋒的青睞。如今品牌仍然與許多藝術家保持跨界合作的關系,每年推出特別限量款,成為英倫潮鞋的代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