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智能化:引領2016智能穿戴新潮流
“男神”阿湯哥,憑借其一如繼往的神武與帥氣,在《碟中諜5》中收獲票房滿滿。而影片中同樣讓人看得心潮澎湃的,還有那一系列“牛氣炫酷屌炸天”的智能黑科技,無論是3D人臉快速打印、紙書秒變電腦顯示屏,還是步態識別、掌紋壓車窗解鎖等,無不讓人腦洞大開,嘆為觀止。其中,尤其以阿湯哥的智能潛水服最為酷炫。
如何讓服裝“智能”起來?
阿湯哥的這件潛水服,不僅自帶氧氣充斥功能,可以實時監測人體內的氧氣含量;還能與電腦連接同步,提示氧氣充盈的程度,以確認穿戴者在水下的時間并保障安全。基于這種“超能力”,讓其在女主水下解救阿湯哥的戲碼中變得舉足輕重。戲里搶盡風頭,戲外亦是奪人眼球,讓人秒秒鐘都想將其收入囊中,這樣“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游泳會缺氧了”。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扒扒智能服裝這點兒事。所謂智能服裝,通常是指具有感知和反應雙重功能的服裝;它不僅能夠感知外部環境或內部狀態的變化,尤其可以通過反饋機制,實時地對這種變化做出反應。這在阿湯哥的潛水服里已經得到了完美的演繹。
那么,這服裝是如何實現“智能”的呢?目前主要通過以下兩類方式:一類是運用智能服裝材料,包括形狀記憶材料、相變材料、變色材料和刺激——反應水凝膠等;另一類是將傳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引入人們日常穿著的服裝中,包括應用導電材料、柔性傳感器、低功耗芯片技術、低功耗無線通信技術、和電源等。以加拿大肯高迪亞大學教授Joanna Berzowska研發的智能衣服“Karma Chameleon”為例,該衣服能夠從人體中收集能量并存儲起來,然后借助這些能量并根據運動狀況改變自身的視覺屬性。
{page_break}其所采用的面料將電子器件和計算功能組件直接嵌入到纖維里面,而不是簡單地附和在織物表面。纖維組織則包含多層高分子材料,不管是收縮還是延伸的時候,都會彼此發生交互作用。
于此同時,經過十多年研究的智能紡織技術的發展,也為各種形態智能服裝的面世與普及添加了源動力。以智能紡織材料制成的柔性傳感器技術為例,這種技術將碳基導電材料植到彈性織物基底上,可隨著織物的拉伸、回彈等形變產生電信號變化,結合獨特算法對電信號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實現傳感功能。這種能夠導電的柔軟織物外觀看起來和普通布料一樣,能水洗、甩干、烘干,這樣就能很方便地將其制成多種款式的智能服裝。目前,研發這項技術的團隊已經開發了一款智能內褲,能根據男性“黃金部位”的變化,可以24小時實時記錄男性生理變化、自然性沖動延續時間、次數等信息;而另一款智能文胸,穿上它便可以監測女性的運動、呼吸、心率、情感狀況;還有一款智能腰帶受到減肥人士的關注,戴上它,可以每天監測自己的腰圍變化,系統會適時提醒你注意控制飲食,加強運動。
智能服裝的市場空間何在?
那么,智能服裝領域又有著怎樣的一片市場空間,蘊藏著怎樣的商業機會和挑戰呢?
其實,在智能穿戴領域,智能服裝的出現與發展已非什么科幻的稀罕物。自從20世紀90年代MIT媒體實驗室的可穿戴多媒體計算機問世以來,國內外學者便開始關注可穿戴技術與智能服裝的研究。在1997年之前,也就是智能服裝發展的初期,當時的智能服裝并不具備良好的可穿性,僅是科技價值實現的載體;隨后到了2000年左右,人們開始意識到將時尚和智能材料融入智能服裝設計的重要性,但是研究發展的進度相對緩慢,以致關于智能穿戴的關注點更多的被投射在以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為載體的穿戴物上,對智能服裝的關注度也就相對弱化了。
但是,服裝產業的巨大市場容量,還是給智能服裝的絕地反擊留足了可能與空間。尤其近年來,我國服裝市場的銷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根據統計,2009-2011年,我國服裝市場零售額由9000億元增長到1344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2.25%;2012年受歐債危機以及國內宏觀經濟形勢下行的影響,增速放緩,同比僅增長7.83%。預計未來幾年,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逐步好轉,我國服裝市場零售額增速將有所回升,達到10%-15%的水平。
{page_break}服裝市場的健康發展,再加上智能科技的順勢而為,兩者的結合無疑讓“智能服裝”的前景變得“不可限量”。即便與一般功能的服裝相比,智能服裝的價格要高出一些,這也不影響其市場潛力。更何況中國正迅速走向高檔奢侈品消費國,對于新鮮玩意兒的興趣自然濃烈。那么,附加功能恰當又具個性時尚元素的智能服裝,又何懼沒有市場呢!
2016年將迎來智能服裝產業大爆發
伴隨著谷歌等科技大腕再次把注意力投射到了智能服裝上,又恰逢阿湯哥潛水服酷炫捧場,智能服裝已然全方位吸引業界與消費市場的眼球。不難想象,在接下來的2016年,智能服裝的研發與銷售將步入新的發展快車道,其光芒也將蓋過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穿戴物,成為智能穿戴領域新一輪發展高潮的代表物。就如Gartner的報告所預測的,智能服裝將從2013年、2014年出貨量幾近為零的冰凍狀態躍升到2016年預計的2600萬件,成為智能穿戴領域出貨量最大的品類之一。
這一方面,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產品經過前期發展,短時間之內如果不能在產業鏈技術環節取得突破,必然會在產品技術與形態表現方式受到制約,從而導致產品在一定層面進入“同質化”。因此,作為智能手環等設備的承接者,推動可穿戴設備繼續向前邁進的載體,智能服裝無疑將是最優的不二選擇。這也意味著,隨著智能服裝的興起,可穿戴設備產業即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
另一方面,服裝的市場容量龐大,既有品牌的市場操作經驗、分銷渠道都相對比較成熟,這相比于那些從無到有新建起來的硬件廠商來說,不論傳播力度,還是滲透能力都要大很多。
再則,跟產品的屬性有也關系。服裝不僅是人體必須物,而且與人體接觸更緊密,對于可穿戴設備的功能性實現來說,其所采集到的人體數據輔之于有針對性的算法無疑比當前的手環、手表等設備更準確一些。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可穿戴設備的用戶使用體驗,對可穿戴設備的推廣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