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制鞋企業的智能化改造讓品牌更高效
惠東縣制鞋產業發展至今已有30多年,惠東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去年,該縣制鞋超9億雙,產值達330億元。但也必須看到,惠東制鞋業的生產模式、設備普遍落后,制鞋業設備智能化水平普遍不高,多數工序分散作業,部分環節依靠手工完成,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偏低。從客觀上講,制鞋業中規模企業偏少,智能設備價格往往較高,有些設備實用性不強。
該建議提出,制訂和組織實施鞋業企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鼓勵企業堅持走產業規模化、生產機械化、產品品牌化、企業集團化、市場國際化的道路,繼續引導扶持制鞋產業做強做大,實現研發、生產、接單、物流、配送等工貿一體化的高端智能制造。
與此同時,出臺政策扶持構建智能化生產、智能化管理服務平臺和試點示范企業,促進制鞋行業生產方式由傳統手工向智能加工轉變,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發揮技改資金撬動作用,注重智能設備投入和研發;引進優秀的設計團隊,研發適合我市鞋企實際的智能流水線設備,實現由智能機器操控裁斷、刷膠、打磨等工序,推動制鞋業從傳統制造向現代智造轉變。
要實現轉型升級,人才至關重要。該建議提出,扶持創辦制鞋業智能化職業培訓示范學校,有針對性地培養生產、研發、銷售、電子商務等相關智能化轉型所需的職業高技術人才,實現人才的專項技能培訓和定點輸送。
李美順建議,對產業進行重新定位和規劃,鼓勵引導企業通過“低端換高端、機械換數碼、單臺換成套、人工換智能”等形式,推動企業開展以“智能化、自動化、集成化、生態化”為重點的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以此實現減員增效,提高鞋產品的附加值等,爭取更多產品、技術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隨著個性化、潮流化成為消費主流,制鞋業必然需要一個可以迅速出款、小批量生產、后期可迅速補貨的柔性供應鏈改造過程,這些對傳統鞋業的智能化改造提出了新要求。”市政協委員羅艷萍認為,一方面要鼓勵引導大型企業利用自身優勢開展智能化改造,打造行業標桿;另一方面要解決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資金短缺、融資困難、技術人才不足等問題,促進中小企業積極抱團開展智能化改造。
當前產業集群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規模擴張、資源分散、重復布局、同質化競爭等現象,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變化,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為內涵的創新驅動戰略。市場競爭也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去同質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已成為產業集群經濟發展的內生要求。
想要了解更多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報道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