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大地震 “東鞋西移”或成變數
這樣的擔心會成為現實嗎?
爭論:鞋企是否繼續西遷
四川是我國中西部地區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重要省份,而5·12大地震是否會使四川延緩承接東部產業梯度轉移步伐或在承接上陷入被動,正成為業界人士探討的焦點話題之一。
地震中一些西移企業廠房倒塌、破損,基礎設施、物流體系的嚴重破壞,人員傷亡,因斷水斷電導致的工廠停產,這些在提醒著人們,東部沿海企業梯度西移并“選址”四川的風險。此外,在成都、重慶持續可感余震不斷的恐慌之下,對四川、重慶投資企業的安全隱患的擔憂也正在被不自覺地放大。
奧康重慶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蔣遠武則認為,對這些不必過分擔心,以河北唐山為例,他認為唐山在大地震過后,經濟發展并沒有出現停滯,因此,地震并不會對當地經濟造成長期的、根本性的影響,“對于奧康來說,我們投資西部的信心沒有絲毫動搖,對地震等天災爆發可能性的猜測決定不了我們投資與否,我們也沒有因此次地震的巨大破壞力而過于恐慌。”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則不斷向外界強調,地震對四川承接產業轉移的影響“只會局限于很短的一段時期內”,他還說:“地震只是一個臨時因素,而非長期因素,有可能使產業梯度轉移計劃暫緩,但不會發生基本面的改變,四川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的優勢依然存在。”
“地震”:鞋企面對生死抉擇
在震驚國人的汶川大地震之前,中國的鞋企就已經處在不斷的“地震”之中。
“如今企業談及成本不再是利潤多少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繼續活下去的問題。”一位鞋企老板的心里話也道出了東部鞋企正在面臨的生死煎熬。
“在產業轉移的全球背景下,如今,制造業超飽和的東部地區正遭受著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加工貿易及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多重難題的考驗。”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張淑華說出了東部鞋企老板面臨的發展瓶頸。
但與此同時,有著西部鞋都之稱的重慶璧山,卻在大張旗鼓迎接著這一產業調整的機遇。
“成本革命”,這個詞在今年的溫州鞋業內異常流行。
民營制鞋企業奧康集團負責人表示,“今年的制鞋整體成本比去年增加了20%,在皮鞋零售價格沒有上漲的情況下,企業的成本壓力越來越大。”
據了解,奧康今年專門成立了成本小組,設立專職崗位,對成本控制工作進一步細化。原材料量化使用、人力資源進一步整合,甚至辦公、生活小區的能源節約等都在考慮之中。
在有中國鞋都之稱的溫州甌海工業區,往年此時正是生產繁忙的時候,而今年工業區里卻顯得冷清了許多。成本的上漲使企業抗風險能力減弱,因此企業做單都變得小心翼翼。
“其實企業不是沒有單子做,而是有單不敢接,受人民幣匯率不穩定等因素影響,有些八九月份的單子都不敢接,只能接些近期的。”近日,一位有著500人制鞋規模企業的老板表示,“我們企業的整體成本比去年上漲了26%左右,其中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后,僅員工工資這部分就增加了200萬元,其他大部分成本就是原材料、出口退稅、人民幣匯率等方面的了。現在企業基本在保本經營,進退兩難。”
“來得太快了,我們都沒有準備,簡直像一場災難。”一位經營了30多年鞋企的老板說。
同樣的境況,珠三角似乎更加嚴重:根據亞洲鞋業商會2007年11月的統計報告,在廣東的鞋廠有五六千家,大中型鞋廠已經關閉1000多家,其中在兩三個月內,惠東的3000多家鞋廠中就有四五百家中小鞋廠倒閉。
除了政策性因素外,產業自身因素也使得各企業從成立那天開始就注定了今天的命運。目前珠三角超過70%的企業仍靠“低成本、低利潤”的加工貿易模式,始終居于價格鏈低端,利潤僅在5%-10%之間。這種勞動密集型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一旦低成本優勢喪失,就會直接面對生死抉擇。
避“震”:“東鞋西移”
這場鞋業的“地震”震中在東部。從2007年下半年至今,中國兩大鞋業基地東莞和溫州已有大批中小鞋企倒閉。
面對“地震”,東部的“候鳥”正在集體西遷。
“在整個‘東鞋西移’的過程中,最有力的推手不是政府而是一只無形的手——成本。”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張淑華認為,制鞋業是“候鳥經濟”,總是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上世紀60年代,世界鞋業中心在意大利,70年代轉移到日本和韓國,80年代轉移到中國臺灣地區,90年代轉移到廣東東莞和浙江溫州。如今,鞋業中心正向我國中西部轉移,西部的低成本優勢如同一片巨大洼地,吸引東部資本流入。
“奧康之所以選擇在璧山投資,應該是奧康直面中國鞋業由東向西轉移的趨勢,迎接來自國內國際競爭戰略性調整的結果。”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這樣說。
在奧康的帶動下,西部鞋都的制鞋企業迅速發展,沿海地區的企業也紛紛向西部轉移。近日,原本在東莞為巴西鞋業巨頭派諾蒙公司配套加工的20余家鞋廠,因不堪成本的壓力,也悄悄集體遷到了西部鞋都璧山,準備二次創業。
“東鞋西移”也為開拓西部市場提供了便利條件。目前由于外貿受阻,不少鞋企紛紛轉內銷,東莞鞋業的三大巨頭裕元、興昂、華堅,目前都在雄心勃勃地創立自己的品牌搶攻內地市場。在這場內銷戰中,西部市場成為各鞋企的逐鹿之地。
近日,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皮革貿易交易中心即將投入運營,該皮革城集皮具、箱包、皮鞋和皮裝的批發、零售、展示于一體,立足重慶,輻射四川、貴州、云南等周邊地區,為鞋業內銷開發西部市場提供了便利。
“東鞋西移”過程中,政府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如果說能源、勞工短缺給東部沿海的制鞋企業播下外逃的“火種”,那么政府的政策導向則是推動鞋業外逃的“催化劑”。
制鞋業,對東部沿海來說是雞肋,對于廣大中西部城市來說卻是誘人的香餑餑。制鞋業能帶來龐大的就業人群,能帶動巨大的GDP產值,有強大的產業帶動作用,這讓地方政府心動不已。因此和東部政府態度截然不同的是,重慶市政府加緊規劃園區、出臺優惠政策,敞開大門歡迎東部制造業的入駐。今年4月,重慶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隊,主動出擊,到東部沿海城市招商引資。
業內人士稱,“這場‘東鞋西移’運動如同候鳥遷移為了躲避寒冬一樣,中國鞋業寒冬已經來臨,飛慢了的企業很有可能成為這個冬天的犧牲品。”中國鞋業轉移的新路徑已經清晰。
成本:西部優勢依然存在
“四川、重慶承接東部產業梯度轉移優勢仍然明顯”。對于業界的一些擔憂和質疑,正大力承接東部鞋業梯度轉移的西部鞋都重慶市璧山縣副縣長朱朝陽明確地說出“不”。
“四川、重慶之所以被首選為承接紡織業梯度轉移的最佳地方,是因為這里的投資環境最具有競爭力,能源比較充足,土地成本以及勞動力成本比東部沿海地區低,以及在紡織行業生產配套方面已具有一定基礎,加上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交通非常便利,這些都是承接東部紡織業轉移的有利條件。”據重慶市璧山縣主管經濟的副縣長朱朝陽介紹。
“珠三角紡織業工人平均工資在1600元至1800元,而重慶璧山的最低工資標準只有568元左右,此外,珠三角能源比較緊張,東莞等地用電已經出現‘停三開四’,而四川、重慶在用電方面情況會比較好。”朱朝陽說,與珠三角相比,壁山具有優勢。
按朱朝陽的估算,綜合土地價格、建筑材料、配套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建設成本一項,在璧山縣產業投資成本比在東部沿海地區低1平方米400元至500 元。而再加上各種稅費、水電費、人力等生產費用上的優惠,東部沿海地區梯度西移企業在璧山縣的生產成本可降三成左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