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央1號文件中的紡織事
2月2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即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紡織業作為輕工業的一種,是第二產業中和農業關系最密切的產業,紡織業的發展對鄉村振興,農民生活改善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次中央1號文件的發布對未來紡織業的走向有哪些新啟示呢?請聽本次報道。
一、深化農村紡織業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城鎮紡織業發展至今已形成一定的產業集聚效應,對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輻射推動的作用。農村紡織業則因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勞動力相對不足,招商引資渠道狹窄等問題亟待進一步開發。中央1號文件的發布為農村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導向,如何深化紡織業在農村的發展建設是紡企經營者在未來發展道路上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二、脫貧攻堅有妙招 東西協作共發展
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難點在“三農”,迫切需要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弱項,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開年最火的電視劇《山海情》講述了福建和寧夏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故事,區域協同,優勢互補,精準扶貧亦是紡織業發展的新思路。天之華在宜賓浙川紡織產業協作園投資的項目無意中將海鹽和屏山兩座城市的命運緊密相聯,被國務院盛贊為紡織產業東西協作的“山海模式”。
通過東西協作,屏山實現了從“工業零起步”到“百億級產業”的突破,昔日清灰冷火的貧瘠之地如今紅紅火火地建起了西南地區最大的紡織產業園,變化之快令人嘆為觀止。
浙川紡織產業園的興建帶動了屏山當地人民的生活就業,幫助當地人民實現快速脫貧,邁向小康。東部地區“畝產論英雄”的先進理念和“最多跑一次”的便民措施為西部地區發展提供了借鑒,實現“彎道超車”。而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原料儲備量大,勞動力眾多等天然優勢則為東部企業突破瓶頸,轉型升級提供了一片資源沃土。
“聚焦屏山所需、海鹽所能,運用市場思維,真正以市場為紐帶,借助東部紡織產業轉移契機開展東西協作,實現協作共贏。” 海鹽派駐屏山掛職縣委副書記王堅這樣說道。天時地利人和促成了這次東西協作,成功塑造了紡織業脫貧攻堅的模板,又與“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相呼應,可謂一舉多得。未來紡企該如何進一步發展,相信能從此次案例中得到啟發。
三、棉紡織企業的“定心丸”來了!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深入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糧、棉、油、糖、肉等供給安全。
棉花既是糧食作物又是經濟作物,棉花價格的穩定對棉紡織企業經營尤為重要。棉紡織業的利潤來源主要來自原材料,棉價上漲對棉紡織企業出口,整個棉紡織業經營都會造成影響。文件中提到的確保糧棉油糖供應安全可以實現從供給端穩定棉價,有效控制棉紡織企業生產經營成本。
四、技術革新推動農業用紡織品發展
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完善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機制,深化體制改革,布局建設一批創新基地平臺。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
國外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農業先進設施已非常普遍。優質農用紡織品在生產中的輔助作用越來越大。但我國的現代化農業設施改善和技術推廣卻差強人意。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將技術革新用于農業,可以有效地將農業與紡織品相結合,挖掘農業用紡織品的市場潛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將農業用紡織品的應用擴展到多個產業領域。
農業與紡織業休戚相關,中央1號文件釋放的重要信號在一定程度上為紡織從業者提供價值指引,相關人士可細心品讀。
(文/唐宇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