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格局非常時刻:第四批國家集采擬節省藥費124億
政府集采政策是“保基本”,醫院渠道內國產藥品大概會占到70%到80%,滿足患者基本需求,而對于有更高端需求的患者,則往往選擇零售市場。
2月3日,第四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在上海開標,并產生擬中選結果。本次集中采購共158個中選產品,擬中選價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達到96%。第四批藥品集采涉及高血壓、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精神類疾病、惡性腫瘤等多種治療領域,初步測算,預計1年節約藥費124億元。據了解,全國患者預計將于2021年5月用上此次集采降價后的藥品。
從現場情況和公布的結果看,降價依舊是最受關注的話題,國產藥品降價幅度依舊很大,跨國藥企在此次表現中依舊是謹慎,部分企業依舊棄標。而且各企業報價策略也越來越成熟,如那格列奈片/120mg/12片規格,諾華這次報價每片1.18元,卡在最高有效申報價上1厘錢,而在第三次國家集采中,很多跨國藥企報價直接報出多倍于最高有效申報價。
對于價格問題,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付鋼向記者表示,所有集采產品將來肯定都會回歸性價比,同時需求也是分化的。政府集采政策是“保基本”,醫院渠道內國產藥品大概會占到70%到80%,滿足患者基本需求,而對于有更高端需求的患者,則往往選擇零售市場。
與此同時,包括益普生等多家跨國藥企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已經出現了包括百洋醫藥等在內的第三方專業化的商業平臺,對企業集采外市場開拓是非常有效的平臺,也可以有效節約企業營銷成本。
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從需求側看,帶量采購、大量專利藥物到期、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將進一步推動原料藥需求增加。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認為,在國家集采制度化常態化趨勢下,原料藥行業、商業化模式都已經在變革中,而且從目前國家出臺的包括原料藥反壟斷等一系列政策看,通過形成組合拳的模式為集采更好地發展鋪路。
節約124億元
2月3日晚間,第四批全國藥品集中采購擬中選結果公布。本輪集采共納入45個品種80個品規,共涉及21家外資企業和105家國內企業,當晚,華東醫藥、京新藥業、東陽光、美諾華、普利制藥等企業披露了相關產品參加此次集中采購并擬中選的信息。
與此前幾批集采相比,第四批集采重點聚焦基本醫保藥品目錄內用量大、采購金額高的藥品。此次集采納入的45個品種80個品規中,注射劑品種8個,滴眼劑3個,其余均為口服制劑。米內網數據顯示,45個通用名藥品在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合計銷售額550億元,涉及最高采購規模超過250億元,有9大品種采購額超10億元。
降價仍是主旋律,一批常用藥品、抗癌藥品費用將明顯降低。
如胃潰瘍治療藥物艾司奧美拉唑腸溶片(20毫克/片)集采后每片價格從9元下降到3元,整個療程可節約費用約240元。抗癌藥索拉非尼單片價格從95元下降到30元,按每天2片的服用量計算,每個月可為患者節約藥費3900元。
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抗癌藥硼替佐米注射劑單支價格從1500元降至600元,整個療程可節約費用約3.6萬元。精神分裂癥治療藥物氨磺必利由原研藥企業賽諾菲公司中選,單片價格由12元降至1.6元,患者每個月可節約費用約912元。
從公布的結果看,市場重點關注的注射劑也是競爭激烈,共有8個注射劑納入名單。從各個藥品的采購規模看,9個采購規模超10億元的產品中,就包括帕瑞昔布注射劑、氨溴索注射劑、多索茶堿注射劑、泮托拉唑注射劑等注射劑產品。
在價格平均下降幅度上,與前三批集采近似,本輪平均降幅也接近52%,最高降幅則達96%。初步測算,預計1年節約藥費124億元。
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此前指出,前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共涉及112個品種,中選產品的平均降幅達到了54%,截至2020年,實際采購量已經達到協議采購量的2.4倍,節約費用總體上超過了1000億元,有效降低了患者負擔。同時,地方按照國家組織集中采購的基本規則,開展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工作,省級集采累計達到259個品種,每年可節約費用達到240億元。
對此,付鋼指出,政府集采政策是“保基本”,企業以價換量,但所有集采產品將來肯定都會回歸性價比,同時需求也是分化的。
格局謀變
跨國藥企在國家集采中的表現也一直倍受關注。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第三批國家集采中,招標時采取了“簡單粗暴”的直接報出遠遠高于最高有效申報價的價格者主動出局,而此次跨國藥企的報價相對來說較為“溫和”,很多企業是踩著“線”報價。如那格列奈片/120mg/12片規格,諾華這次報價每片1.18元,卡在最高有效申報價上1厘錢。
付鋼指出,因為要維持全球價格體系,很多跨國藥企無法大幅降價。
不過,實際上,在集采開始之前,已經有跨國藥企對旗下品種主動降價。1月18日,兩次醫保談判都以失敗告終的輝瑞抗癌新藥“愛博新”,就主動宣布降價,將月治療費用從29799元降至13667元,降價幅度為54%。
除了主動降價外,跨國藥企也更多地尋求院外市場。付鋼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很多跨國藥企過期的專利藥,在實踐中多數屬于長期重復使用的產品,在患者中仍會有長尾效應,需求仍然在,為此,部分患者仍會堅持購買醫院價格較高的原研藥。
不過付鋼也指出,在此背景下跨國藥企要將人群進一步擴大也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在醫院里新加入的首診患者往往都會先用處方國產藥,雖然也會有人群再到藥店轉向原研品牌,但不會有像以前那么快的增速。
“這種原研的非專利處方藥,從醫院渠道轉向零售渠道,從數量上肯定會有所下降,價格也相對平穩,但是它營銷費用也會降低,所以它會有合理的利潤,不需要配備相應的營銷團隊,可以節約資金和資源聚焦在新上市的專利藥,基本上這是所有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策略,其實在其他國家他們也都是這樣的策略。”付鋼指出。
據了解,此前納入集采的拜唐平價格大幅降低,但因為產能不夠,很多醫院出現斷貨現象,但在很多零售市場依舊有銷售。付鋼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多,大多數跨國藥企已經形成了共識,即已經形成規模的原研品牌藥,在集采過程中就放棄原有院內渠道而主攻零售市場。在零售市場上,價格依然維持品牌的價格,還可以回收利潤,然后把醫院推廣平臺解散,再把力量投入到創新藥的市場。
包括付鋼在內的專業人士都認為,上述情況會越來越多,會出現專業化的商業平臺,這些平臺可以有效節約企業營銷成本。
付鋼指出,從目前上市公司公布的數據看,絕大部分上市藥企營銷費用率都在45%~50%以上。以往藥品毛利高,有些單個產品也有兩三千人的營銷團隊,但在當下集采、醫保控費等醫藥背景下,這種模式不可持續,與此同時,醫藥行業也出現了專業化分工,比如專業的臨床外包平臺和商業化平臺第三方平臺。
集采政策實施以來,包括武田制藥、安斯泰來、益普生等多家跨國藥企都與百洋醫藥集團深度合作,布局院外市場處方藥的零售工作。益普生中國總經理陳家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下,跨國藥企需要改變思路,積極尋找更多業務拓展的路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