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制鞋業等產業經濟探尋升級之路
不過這種情況并非泉州獨有,國內以制造業為主的其他產區,同樣也在告別低成本時代。這是國內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
微觀層面的企業具體難處,在宏觀層面的整個產業經濟來看,則往往成為轉型升級的發展契機。誰能在新舊時期交替之際掌握良機,先邁出前瞻性的一步,廣闊的未來空間也許就將向他敞開,因為經濟全球化使大家所面對的市場蛋糕是共同的。
早報經過一個多月的新聞調查了解到,泉州民營經濟界已經從多個方向投出了問路石,就產業升級積極探尋未來之路,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思考和行動,正在進行。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方略:去年以來,國內宏觀政策趨緊、原材料價格持續上升、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給泉州眾多行業、企業,特別是傳統產業的中小企業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是加速泉州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重新洗牌的時機。通過政府“超前引領”,促進資源要素優化組合,著力解決新興產業發展中面臨的資金、人才、技術、城市平臺等“軟肋”,有利于加速新興產業集聚、釋放活力、成長成熟。
具體而言,將從“延伸與完善產業鏈條、自主創新和信息化建設、產業載體建設、泉臺合作深度與廣度、政府超前引領”等五方面有率先突破,實現“三大產業比重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轉變、第二產業由輕型化為主向適度重型化轉變、第三產業由傳統服務業為主向現代服務業為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依賴資源要素拉動為主向知識技術驅動為主轉變”。】
產業發展重點
紡織服裝、建筑建材、工藝制品、食品飲料、機械制造等五大傳統產業支撐了泉州20年的發展。自從新興產業這個新名詞出現以來,在未來新一輪的發展中,泉州大力發展石油化工、修船造船、汽車及配件、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五大新興產業。而五大傳統產業則進入轉型、提升,從而使“泉州制造”向“泉州創造”轉變。
五大新興產業拓展著泉州項目發展的空間。從此,泉州進入五大傳統產業和五大新興產業兼容并蓄、共同發展的經濟發展新時代。
目前,受宏觀環境變化、產業周期、資源要素制約等影響,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壓力,而新興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經濟發展進入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面對問題,泉州在謀劃著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總體思路和突破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關方面建議按照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要求,著力發展、壯大五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五大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鼓勵和扶持裝備制造業發展,同時繼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強化政府超前引領職能,健全產業支撐體系,構筑“三大產業協調發展、制造業先進、現代服務業發達”的現代產業體系。
具體說就是,泉州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重點,是以五大新興產業為核心,以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以裝備制造業為發動機,以現代服務業為加速器。
專家認為,五大新興產業是新增長點和增長極。今后的發展重點是著力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并發揮集聚輻射帶動作用,延伸、拉長產業鏈條,盡快形成新興產業的規模和集聚效應,實現到2010年五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產值1400億元,占全部工業產值的比例從11%%提高到20%%。
未來幾年,五大傳統產業依然占據半壁江山,要按擴量與提質并重的思路,以高新技術和信息化,來改造及提升傳統產業,搶占研發、設計、營銷等高端環節,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到2010年五大傳統產業規模以上產值3500億元。
裝備制造業是現代化的發動機和動力源,是傳統產業的延伸和轉型提升的引擎。要結合泉州傳統產業發展需求,重點發展紡織機械、石材機械、制鞋機械、農業機械、汽車零部件等民生產業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發電設備、石化設備、冶金設備、精密機床、工程機械制造等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提高傳統產業裝備當地化率和自主化水平,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還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要扶持創意產業、會展業的發展,引領傳統產業品牌的提升;大力發展金融、物流、咨詢、會展等與先進制造業生產相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構建加速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融資擔保、公共技術、信用評價、信息共享等公共服務平臺;挖掘對臺旅游、生態旅游、特色旅游資源,打造旅游強市。
產業體系藍圖
當前,泉州正面臨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任務,新興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引擎,促進其加速發展、壯大至關重要。對此,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組成課題組在深入調研后,對泉州新興產業發展的定位、布局、策略等提出幾點建議。
泉州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有關人士認為,當前,泉州要從產業發展定位、規劃布局、產業互動、發展策略等入手,加快推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同時不斷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構筑現代化“大產業”體系。
對于五大新興產業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有針對性地制定各產業的發展規劃,使各產業蘊含的潛能最大限度得以釋放。
比如,石化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已經進入成長期,但產業鏈有缺失,今后要在完善上下游產業鏈和建設石化產品交易市場上下工夫,有針對地引進產業鏈缺失項目,形成區域性產業群體和完善的產業鏈,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擴大規模和經濟拉動力,引領產業進入強盛期。
電子信息要重點發展微波通信、光伏電子等重點產品和產業鏈,特別是要發揮在單晶硅、多晶硅提煉的低成本優勢并能迅速形成原材料有效供應和在非晶硅(微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技術上處于領先地位等兩方面優勢,加快南安光電信息產業基地建設,扶持金太陽、鈞石能源迅速擴大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的產能擴大和產品應用,打造具成本優勢和高端前沿技術的LED和太陽能光伏產業鏈。
汽車產業要重點引進一批有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充分發揮其引領和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特種車、專用車、中巴及載重貨車,同時引導零部件企業向底盤總成等中高檔零部件總成發展,將傳統的三級零部件基地提升到二級或一級配套基地。
船舶修造業要著力發展船舶修造及機電儀表產業鏈、船舶中間產品配套產業鏈、船舶工業配套產品產業鏈中相適應的18類項目。
生物醫藥產業要在天然植物藥物、藥用實驗動物應用開發、功能性食品、生物肥料農藥等四個重點領域尋求突破口,加大知名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盡快形成產業集群,增強區域發展競爭力。
產業體系支撐
融資平臺方面,因“企”制宜,引導新興產業中產品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企業在境內外上市或引入戰略投資者、風險投資基金,擴大直接融資比例;借鑒大連軟件園“官助民辦”發展模式,積極創造條件,引導閩商投資公司等本土創業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投資于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中,激活民間資本。
人力資源平臺方面,借鑒大連“重點產業人才集聚計劃”做法,實施“新興產業高級人才集聚行動”,有重點、下大力氣對重點產業的重點人才進行物質獎勵、股權激勵、精神嘉獎和提供高端生活環境等,并通過與省內外高校“點對點”訂單、網絡招聘與現場招聘等多種形式,吸引和留住一批行業領軍式人才。
技術創新平臺方面,加快推進五大國家級科技示范工程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建設和成果轉化;到國內外各大城市舉辦招商會、推介會和“產學研”現場會,跟蹤落實“6·18”項目成果轉化,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校建立長期科技協作關系;從土地、稅收、資金、人才等方面支持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并爭創國家級、省級企業(行業)技術中心。此外,還要加強信息溝通平臺、物流平臺等建設。
深化泉臺合作
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建設全面拉開、兩岸關系進入相對穩定的階段以及中央各部委加大對海西的政策支持面,泉州在承接臺灣產業轉移方面有較大的空間。今后,泉州產業經濟將借助“6·18”、“9·8”投洽會等平臺,通過民間、官方等多種渠道,加強兩岸主導產業的交流與合作;發揮對臺“五緣”優勢,以良好的投資環境為平臺,重點吸引臺灣石化、光電、汽車、裝備制造業等產業的大型企業及配套產業鏈落戶泉州;繼續推進國家級臺商投資區申報工作;加強與臺灣紡織鞋服等傳統產業在研發、創意、營銷等方面的交流,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探索1
【方略:外貿形勢不好,給老外做貼牌,還不如轉型為國內品牌代工。產業內的資源重組,圍繞本地龍頭企業進行,于是繁衍出一批衛星工廠,形成“你專業做品牌,我專門做制造”的衛星企業群模式。】
繁衍衛星工廠
隨著龍頭企業市場規模的擴大,擴產不僅帶來管理成本的增加,土地資源及熟練工人的短缺也頗讓企業躊躇,而找其他企業代工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這些代工企業中,有一些是因為近年外貿形勢不好而轉向為國內品牌代工的,有一些則是中小品牌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面臨被淘汰而轉做代工。
一家名牌鞋服企業往往可帶動數十家中、上游行業的工廠為其提供服務。泉州目前已形成擁有紡織服裝企業3000多家,集化纖、織造、染整、成衣生產為一體的工業體系;泉州4000多家制鞋及相關企業中,已有一定數量的企業正在成為品牌企業的協作單位或加工廠。產銷分離加快了企業實現總部經濟建設的步伐,以龍頭企業帶動衛星工廠及協作企業的需求和格局正在形成。
業內資深人士葉雙全認為,泉州鞋服企業未來將分化為兩個陣營,一個是以倡導品牌文化和服務、以品牌經營為核心的陣營,一個是專業為品牌企業做貼牌加工的OEM陣營。屆時,龍頭企業將以總部經濟為核心,其他協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