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自我定位?
一位國內的建筑師曾告訴記者,他很害怕現代城市陷入兩種“刻意”的規劃傾向,一種是所謂的中央商務區(CBD)風格,似乎爭奇斗艷的摩天大樓就是唯一的模式;另一種是現代風格和傳統元素的胡亂拼湊,這類城市往往迷失于不倫不類的簡單模仿之中。
城市如何自我定位?上海世博會上西班牙巴塞羅那棋盤式的“方格子”已經受到了廣泛關注,緊湊型的城市規劃讓新興城區和古老建筑和諧相處之下始終散發著別樣的魅力。另一座西班牙城市——畢爾巴鄂為參觀者講述了由一座博物館延伸而出的故事,杰出的建筑和規劃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也改變了城市的命運。
“有時候,城市如棋,世事如棋,人生如棋。”上海世博會西班牙巴塞羅那案例館的一側,這句頗有哲學意味的話語透露出這座城市對于規劃的獨到思考。讓城市快速運轉的同時,又不能失去原有的韻味,這就需要城市規劃在美學探索中,找到屬于自我的文化認同。細細發現,傳遞此種理念的城市案例在本屆世博會上還有不少。
城市即文化
“方格子”,是城市最佳實踐區巴塞羅那案例對自己城市規劃的稱謂。如今的巴塞羅那,老城區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歷史建筑和舊城的整體格局,具有濃厚的歐洲古代文明底蘊;新城區的建設風格,是多采用歐洲傳統形式和多種裝飾手段相結合的現代化建筑。在城市道路系統上,新城區規劃了一個完全不同于老城的棋盤式路網,通過林蔭大街與歷史上形成的老城區中心相連,使新舊兩城區呈現“和諧相處”的美好氛圍。
在展覽中記者發現,由古老而帶來的文化魅力無時無刻不貫穿著巴塞羅那城市發展始終。再刻薄的人也不能回避巴塞羅那在建筑與藝術上的偉大,它擁有歐洲最好的現代派建筑,這座城市無論是街道上的路燈和椅子,還是19世紀末期西班牙上流社會的禮拜堂和私家府邸,隨處可見西班牙最偉大的建筑師安東尼·高迪留下的印記。高迪一生的諸多作品中,有17件都被精心保護了起來,正如這座城市提出的口號:“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
城市的迅速發展卻讓許多古建筑和歷史名城不僅受到自然的侵蝕,更多地遭到人為的破壞。德國魏瑪包豪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Dieter Hassenpflug告訴記者,城市在反思現代化的同時,歷史的回憶、傳統的精神將幫助我們找到面向未來的答案。如果從規劃的角度入手,城市可以把舊城、舊區、舊建筑合理地利用起來,使之既適應新的需要,又能保持城市的文化特性和地方文化的延續性。上海世博會上,澳門案例館中“德成按”也在傳達這樣的理念。“德成按”最開始是澳門最大的當鋪,一度又演變成住宅,最終通過政府和民間的合作成為一家行業博物館。百年當鋪在得到保護的同時,以其獨有的文化內涵成為今天城市生活中積極的組成部分。
適宜自己的風格
遠離所處環境和背景、缺乏對城市和文脈的理解、追求商業利潤的最大化——如果重塑城市等同于在一張白紙上規劃、改造,那么這種無限制的自由將摧毀城市原有的“自我”。城市需要適宜自己的規劃和風格。
遭遇重塑“瓶頸”的城市,不妨從世博會西班牙畢爾巴鄂案例中搜尋靈感。曾經是歐洲重要的鋼鐵及造船業中心的畢爾巴鄂,為復興城市決定發展旅游業,博物館成為了整座城市更新計劃中的關鍵一環。1991年,市政府與古根海姆基金會共同決定,邀請美國建筑大師弗蘭克·蓋里為該市設計古根海姆博物館。于是,一幢建筑杰作改變了一座城市的命運。作為世界上最壯觀的解構主義建筑,古根海姆博物館迅速成為歐洲最負盛名的建筑圣地與藝術殿堂,一舉提升了畢爾巴鄂市的文化品位。之后,畢爾巴鄂又邀請世界多位著名建筑師為其設計各種標志性建筑。如今,走在畢爾巴鄂街頭,就如同走入一個露天的建筑博物館,有西班牙建筑大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的“白橋”、日本建筑大師磯崎新的塔樓,也有正在改造的奧拉維阿加城區。
古根海姆博物館象征著畢爾巴鄂的脫胎換骨,但城市所發生的巨變是一系列城建、經濟、社會措施共同作用的結果。畢爾巴鄂在25年間經歷的轉變凝聚在25個工程中,它們共同打造了城市的新貌。老城改造、港口擴建,工業區遷移、新老橋梁連接城市、城市地鐵四通八達,機場連接外界,技術開發園區、新興酒店和大型場館,新有軌電車、古建筑現青春、新城市新建筑、城市藝術……仔細審視這25個工程,重塑城市的“方程式”似乎并不陌生,但“博物館”的規劃卻不是四海皆準。
未來的生態情懷
世博會日本館用一個朱鹮的故事,講述了未來城市的生態情懷:重建山村的帶頭人森田老先生最近畫了一幅畫,畫上有森林、白云,畫作完成后,總覺著少了一點什么;森田的孫子宇太跟一群小朋友在山林里玩耍時,覺得自己看見了什么;喜歡攝影的一位女攝影家,透過可以超長距離變焦的照相機,捕捉到了一個讓她驚訝的鏡頭。連接這些人物的紐帶,其實是一根朱鹮的羽毛。故事的最后,森田終于完成了自己的畫作:山林的上空飛翔著的,就是朱鹮。
城市發展塑造了經濟增長的神話,卻破壞了城市與自然間的平衡,當高能耗的工業活動包圍和污染城市時,人們才開始回顧與反思,城市規劃是否與經濟目標必然對立。日本著名建筑師安藤忠雄在談到城市的創造性時曾表示,就全球環境而言,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就是真正的創造性。環境保護的概念似乎很保守,與創造性似乎有些沖突,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每個城市都應當創造一種人類與其他物種共生的社會。
土耳其的第三大城市伊茲密爾城市案例館,展示了通過“城市溝渠再造”讓這座水污染城市搖身成為西愛琴海最大的美麗海灣。之前,曾經數以萬計的家庭和工業排放廢水流入海灣,造成嚴重污染,海灣內和附近河流區域的動植物以及生態系統都被嚴重影響。伊茲密爾供水和污水管理總局通過實施大通道工程,建設4150公里長的污水收集管道,利用2個主要的水泵站把污水抽到廢水處理場等一系列綜合治理手段,從而重建了伊茲密爾灣的自然生態環境,進一步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內涵。
同樣位于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倫敦“零碳館“、馬德里案例中的河岸改造工程也不約而同展示了“從污染到治理”的規劃改變城市發展歷程的探索。未來城市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原則,就應當在城市中提供吸引人和方便生活的城市地區,使人們樂于在其間生活和工作,鼓勵城市土地和建筑再生,對被遺棄和被污染土地修復后加以利用、進行開發或者作為露天場所,并保持生態多樣性的建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