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首富Zara品牌服裝創始人奧爾特加的成功之路
2013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股神”巴菲特13年來首次被擠出前三名,取而代之的是西班牙時尚品牌Zara創始人阿曼西奧·奧爾特加。
歐洲首富Zara創始人奧爾特加的成功之路
與蜚聲國際的ZARA相比,鮮有人知道阿曼西奧·奧爾特加,他以低調著稱,卻不可避免越來越受矚目。
根據紐約時間3月4日《福布斯》公布的2013年度世界億萬富豪排行榜顯示,奧爾特加個人總資產從2012年的375億美元一躍至今年的570億美元,一年時間財富暴增195億美元,成為財富增加量最多的富豪。而去年排名第三的“股神”巴菲特因資產增值只有95億美元,與“探花”之位失之交臂,以535億美元的身家降至第四的位置。
從一個“漁村來的窮小子”到西班牙首富再到全球第三富豪,奧爾特加似乎演繹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屌絲逆襲”。
1975年,奧爾特加開設首家Zara服裝店,從此開始踏上以“快時尚”著稱的瘋狂發展之路,并創辦了自己的時裝帝國Inditex集團,截止到2012年10月,該集團已在全球82個國家有著將近6000間的服裝店鋪,職員超過十萬人,其去年前三季度已實現114億歐元的銷售額。
目前,集團擁有ZARA、Pull and Bear、Massimo Dutti、Bershka、Stradivarius、Oysho、Zara Home、Uterque、Zara Kids等服裝品牌,盡管ZARA品牌的專賣店只占Inditex公司所有分店數的三分之一,但是其銷售額卻占總銷售額的70%左右。
奧爾特加沒有服裝設計的天分,也不是家境殷實的富二代,但他卻獨創了“ZARA模式”,讓財富如滾雪球般迅速增長。
奧爾特加財富飆升
奧爾特加個人財富高達570億美元,增加了195億美元。
2001年的一個星期三上午11點15分,在西班牙西北部的拉科露那港的一個工業區,阿曼西奧·奧爾特加走出他的辦公室,進了一間有電視機的屋子。15分鐘后,他的公司第一次開始向公眾發行股票。當他在11點45分走出屋子時,他所掌握的60%的股份已經價值60億美元了。隨后,阿曼西奧·奧爾特加像平時一樣走進了公司的飯廳。
這60億美元使奧爾特加成了西班牙最富有的人,也首次躋身當年《福布斯》富豪榜,排名第33位。
此后,奧爾特加在福布斯排行榜排名快速提升,直到今年,他就步入全球富豪的前三之列,名次提升了30名。在他的財富增長背后,是一家全球知名公司不斷超越對手的過程。
作為全球三大服裝巨頭之一,截至2013年3月7日,奧爾特加旗下的上市公司Inditex股價為106.6歐元(相當于139.58美元),股價創歷史新高。至此,Inditex市值高達664.47億歐元(相當于870億美元),已遠遠超過H&M的547億美元市值和GAP的170億美元。
根據福布斯排行榜統計財富的時間,2012年2月14日至2013年2月14日為一階段,而2012年2月14日,Inditex收盤價68.12歐元,2013年2月14日收盤價103.85歐元,一年時間股價已上漲52.45%。
Inditex集團已發行股本約為6.23億,奧爾特加持股約為60%。按照福布斯財富計算最后一天,也就是2013年2月14日的股價,奧爾特加持有Inditex集團的股票市值已高達509.96億美元,一年時間已增加了大約175.46億。而此次福布斯排行榜中,奧爾特加的個人財富高達570億美元,增加了195億美元,也就是說Inditex是其個人財富增長的主要來源。
Inditex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在2012年2月1日-10月31日期間,該公司凈利潤為16.6億歐元(相當于21.7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6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27%,銷售額同比增長17%。在這歐洲經濟持續低迷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此期間內,Inditex還在54個不同的市場開設了360家新店。繼該集團在亞美尼亞和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開設了當地第一家店鋪后,這些新店使該集團的店鋪總量達到5887家,遍及全世界86個不同市場。{page-break}
據了解,除了服裝銷售,阿曼西奧·奧爾特加還進行不動產等投資,擁有十多個公司的股份。其中在Gartler、Partler、Menlle公司Pontegadea Inversiones投資公司中都是直接股東。此外,奧爾特加的房產遍布各地,如美國佛羅里達州、西班牙馬德里、英國倫敦和葡萄牙里斯等。奧爾特加投資觸角涉及各行各業,還包括馬術場、足球俱樂部、天然氣公司、旅游業等等。
超越GAP和H&M
外界評論認為這場時裝產業的劇變意味著多款少量ZARA打敗了少款多量GAP。
彭博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1月30日的H&M第四財季,營收同比增長5%,至325億瑞典克朗(約合51.35億美元),但同期凈利潤卻下降1.3%至52.9億瑞典克朗(約合8.36億美元),其營業收入已連續2個季度同比下滑。其四季度凈利潤還不如Inditex的凈利潤,而GAP2012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大約3.08億美元,更是落后Inditex一大截。
短短幾年時間,Inditex集團的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
從2007年到2011年的連續五年時間里,Inditex業績節節攀升,分別實現銷售額94.35億歐元、104.07億歐元、110.48億歐元、125.27億歐元和137.93億歐元,分別實現凈收入12.59億歐元、12.62億歐元、13.22億歐元、17.41億歐元和19.46億歐元。
而實際上,Inditex的突變來源于2003年,此前其表現一直平平無奇,直至當年其獲得西班牙最佳品牌,銷量排名西班牙第一,全球銷量排名第三,市值超過80億美元,Inditex由此脫穎而出。當時美國GAP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其大退步是從2002年虧損32億美元開始,這是后話。
2008年是Inditex的又一轉折點。
2008年第一季度財報,Zara所在的母公司集團西班牙Inditex銷售額上升9%,達到22億歐元,而Gap則下降10%至21.7億歐元,雖然銷售額只差了一點點兒,卻成為了兩家公司歷史性的轉折點。
2008年,當西班牙的Inditex在營業收入上首次超越GAP時,外界評論認為這場時裝產業的劇變意味著多款少量ZARA打敗了少款多量GAP,這在國際時裝行業是件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GAP過往的輝煌還歷歷在目。
GAP作為時裝行業的標桿,成立于1969年,曾經擁有舉世矚目的地位。Inditex集團成立于1985年,比GAP足足晚了16年,卻打敗了GAP,這無疑是讓世人都震驚的事情。
GAP引導了幾乎兩代美國人休閑服裝潮流,2000年左右,GAP發展達到了頂峰,從2000年開始則大不如以前,它就一直被過度擴張的店面和冰冷的赤字所困擾,業績下滑,輝煌不再。此后,即使GAP更換CEO,也未能力挽狂瀾。
H&M(Hennes & Mauritz)則比Inditex成立更早,創立于1947年。而現在,Inditex和H&M則被視為時裝行業的勁敵。H&M更追求不同要素間的平衡,追求速度的同時也要保證增長質量,實行穩健擴張,Inditex的開店擴張速度大約是其兩倍,更尋求高速的擴張之路。
大約2009年,Inditex集團銷售額首次超過之前全球最大的美國服裝零售商Gap,一年后它又超過了H&M集團,成為時裝零售市場的老大。形勢已經發生扭轉,乾坤巨變。伴隨而來的是奧爾特加財富的劇增,這財富來自他獨創的ZARA模式。
ZARA模式
ZARA的襯衣從設計師到專賣店只要兩個星期,比它的競爭對手快上12倍。
比鄰奢侈品巨頭開店,從不做廣告,最前沿的時尚設計。這就是ZARA。
38年來,精明的奧爾特加遵循這種被稱為“油污模式”的開店策略,將ZARA開到70多個國家:即每登陸一個新市場,ZARA都會先在大城市中心區域的最繁華路段開店,然后再把觸角伸向較小的市鎮,在不做任何廣告的情況下讓品牌影響力輻射全國。“這就像一滴油在織物表面慢慢延展的過程。”奧爾特加曾形象地闡釋道。
所以,無論是紐約的第五大道,還是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抑或是上海的南京路,都能在奢侈品集聚的繁華地段看到ZARA的身影。
至今,奧爾特加仍清楚地記得1990年,當他把ZARA首次開到巴黎時忐忑的心情,因為ZARA的對面是Chanel、Dior 等高級時尚屋。開業當天,最挑剔的巴黎人將ZARA圍得水泄不通,54歲的奧爾特加,卻顧不得大老板的身份,站在店門口,激動地哭得像個孩子。
“商店就是我們最好的廣告,我們把節省下來的資金花在頂級的選址地段上。”ZARA總裁Isla認為,能被Chanel、Dior、LV、GUCCI等奢侈品包圍本身就是最好的廣告。
與奢侈品牌正面交鋒,“快”是奧爾特加的殺手锏,其速度讓其他服裝企業難以望其項背。
通常,流行時裝品牌一年推出的產品款式是2000到4000款,對于像GAP和優衣庫(UNIQLO)這樣注重基本款設計的品牌來說,款式可能更小。而ZARA每年要推出12000多款新產品,這些新產品是從它的設計團隊每年超過4萬款的設計中選出來的。
這些上萬款的新品全部緊跟最新潮流,因為ZARA聘請的400多名設計師常坐飛機穿梭于各種時尚場所和時裝發布會上尋找靈感,把獲得的最新服裝時尚信息迅速反饋回總部,然后馬上會有專業的時裝設計師團隊分類別、款式及風格進行改版設計,重新組合成ZARA自己全新的產品主題系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