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趨勢
近日,珠三角一些企業相繼漲薪,引發了社會對勞工成本上升問題的關注。盡管20%~30%漲薪的絕對值并不大,但從企業經營的角度,長期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增支。
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其實早就是一個明顯的現象。經濟發展逐漸從低成本階段過渡到高成本階段,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人力成本在不斷提高。人力成本、環境成本、資源耗竭成本等共同作用,促使經濟發展進入一個高成本時代。
針對珠三角相關企業的漲薪,當下有一種聲音認為,少數企業的漲薪,很可能會產生示范效應,帶動更多企業加入其中——當普遍性的漲薪潮開始出現,連鎖反應將會較為明顯,甚至可能影響到許多地方的投資環境。這樣的聲音有無道理,社會究竟該以怎樣的眼光看待少數企業漲薪,又如何去看待未來人力成本的持續上升,這是一個現實問題。
歷史地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借助低成本的人力資源等多方面優勢,使得“中國制造”在世界市場上占得一席之地。當然,這里的“中國制造”,不僅包括本土的所謂民族企業的產品,也包括境外資本在中國投資的產出。低人力成本為企業帶來價格上的優勢,進而轉化為整體性價比上的競爭力,這在帶動了大量就業的同時,也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然而,長期以來,一個基本格局是資本相對于勞動來說處于強勢地位。從宏觀走勢來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情況下,職工工資占GDP的比重并沒有相應增加,反而是逐年走低的。具體來說,這個比重從1980年的17%下降到1990年的15.8%,進一步下降到2000年的10.7%,目前基本處于11% 的水平上。
在這樣的條件與背景下,企業適度的漲薪,不會對企業成本上升產生明顯影響,也不會出現工資侵蝕利潤的問題。不管企業漲薪背后是受到了哪種壓力,勞動力價格水平的略微提高,正如一些勞工問題學者所指出的,是對長期低工資的一種補償性反應。兩年多前,勞動合同法的修法,也正是有調整勞資關系,使格局更為合理之意。
毫無疑問,勞動者應該合理分享經濟發展的果實,否則既影響到積極性,也會制約國內消費水平的提升。勞動者的報酬隨著經濟發展有相應合理的提升,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當然,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不可能走激進之路,這其中也有個勞資雙方利益博弈與平衡的問題。
因此,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說,當在清楚看到中國勞動力價格變化趨勢的前提之下,理性認識到企業漲薪的經濟、社會意義。坦率地說,有些地方政府恐怕會有擔憂,擔心轄內企業在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情形下,重新考慮投資地點。在這種擔憂之情的支配下,以前也曾出現過政府官員過于親商,甚至人為抑制、扭曲勞動力價格上漲的事情。
這個時候,政府部門當是順應勞動力成本在不斷上升這個趨勢,而不是人為抑制——事實上,這樣的趨勢也非人為因素所能阻擋。以歷史的視角觀之,那種以透支勞動力為代價的增長方式必然會走到盡頭。在一定的意義上,勞動力價格的合理上升,將會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國要從生產大國走向消費大國,若民眾缺少必要的消費能力,則經濟轉型無異于空談;中國經濟要想實現在世界范圍內的再平衡,也必然需要改變當前成為反傾銷重點國家的困境。
這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去惋惜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優勢的逐漸喪失,而更應反思“中國組裝”此類代工商業模式的轉型。誠然,這一問題議論的時間已久,但我們不得不說,近些年來,行動未能趕上認識。從這一角度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倒是提供了一個機會,逼迫著低附加值商業模式的轉變,這個轉變過程,也正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過程。
進而觀之,企業相繼漲薪,勞工成本上升,這個成本究竟該如何消化?在我們看來,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發力,以抵消上升的成本。在根本上,必須依靠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提升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具體而言,一方面,必須打破壟斷利益群體對經濟整體活力造成的抑制,消除政府對微觀領域的不當干預,并有效地健全法制,約束權力,則制度創新釋放出的活力,將會大大消解成本上升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一條有效的突圍之路是依靠技術創新。在經濟成長中,如果技術的貢獻率得到提升,將會降低對勞動和資本的依賴程度。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