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問題很可能拖住紡織強國的腿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長期從事行業標準工作的孫錫敏先前披露,我國紡織全行業標準已經制定1453項;全行業共有標準化技術組織26個,并稱“基本滿足了產業發展對標準化工作的要求”。
我的問題是標準已經在冊,誰來把標準推進到產業中去?標準的制定只完成了整個標準工作的前端,這么多標準是否起到了對產業的實際規范作用?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如何避免標準成為一紙空文,如何使標準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實際推動力,是標準工作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首先,標準的制約性水平需要提高。我們自稱是紡織大國,我們擁有存在了80多年的紡織工程學院,我國紡織業的產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總量的半數以上;但是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是,我們甚至還沒有解決紡織品的褪色問題。這個問題是高技術嗎?如果不是,就是個標準的執行問題。如果染色的問題都解決不好,不要說紡織強國,就是紡織大國的稱號也要大打折扣。對使用者來說,不褪色是起碼的要求。如果有關規范褪色問題的標準對生產企業沒有約束,褪色問題就永遠無法解決。雖然有關色牢度的標準不屬于強制性標準,但這種現象的存在是對標準執行效力的否定。
記者張永法透露,有些紡織企業執行著兩套標準,一套用于出口,一套用于內銷,造成出口產品質量標準實際高于國內銷售產品質量標準。這說明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企業不是做不出高標準的產品,而是不想做出高標準的產品。國內一家著名紡機企業在出口棉紡設備中所使用的自調勻整關鍵部件,為保證產品質量,全部使用國外產品;而內銷設備則采用國產零部件。如果這一現象屬實,我們一切提高國產紡機水平的良好愿望,都可能永遠只是個愿望。這對我國紡機標準工作實在是一大諷刺。
其次,標準的執行由誰來監管?強制性標準執行的關鍵在于貫徹其強制性。強制性標準的執行尚且不能完全實現,非強制性標準的貫徹執行更是亂象叢生。紡織服裝領域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很多都與標準觀念的淡漠有著直接關系。有標準不執行,誰來管?因而我們必須探索實施強制性監管的、有效的常態化體制。這個工作僅指望工商部門、技術監督部門去做不現實。可行的辦法是由協會出面設立專門的機構實施監管。協會雖然是行業的代言人,但同時也肩負著行業自律的義務。從這個意義上說,監管就是落實自律。可操作的方法是沿著產業鏈的順序,從產品使用企業或使用者中定期抽取樣本,從而掌握強制性標準的實際執行水平。
再次,如何樹立監管的權威性?協會本身沒有執法權,無法罰款、沒收財產。但是如果沒有對違規企業強有力的約束機制,標準的強制性或制約性就無從體現。可行的辦法一方面是借用媒體的力量。協會應盡早建立每周新聞發布制度,并把每周抽檢結果向社會,至少是向專業媒體公開發布,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另一方面,建立必要的統計制度,將屢查屢犯的企業列為標準執行不達標企業,并定期向各地、各級、各類與違規企業存在直接約束關系的相關部門提供信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