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背后的真相
進入中國市場的一些所謂“大牌”近期質量事件頻發
那些外表風光的大牌背后,到底有哪些真相?
檢測表明,“受傷”的不只ZARA一家國際大牌,還有一些消費者熟知的品牌,例如MCM、Gallery虛標纖維含量;來自G2000的樣品pH含量超標,會破壞皮膚的平衡和抵抗力;Marlboro Classics、G-STAR等則色牢度不達標,已造成染料脫落,以致污染消費者皮膚、沾染其它衣物,給消費者帶來麻煩。而據了解,盡管ZARA的質量風波已經被報道得沸沸揚揚,門店的銷售情況卻似乎未受到影響。
前不久,某大商場出現這樣一幕:當事人李女士生氣地說,“我在那站了兩個多小時,店內導購申請店長,店長說要再請示,但就是遲遲不給解決。兩千多塊錢買的衣服才穿一次,這么大的牌子,還會出現這樣的質量問題,太氣人了。”衣架上和李女士手中所購的同款衣服,吊牌上赫然打著“合格品”。
產品質量不合格首先是原材料的問題。一位服裝企業的設計總監告訴記者,一般品牌商都有自己的采購部來負責選料,可是,由于衣服的款式與色彩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些采購只注重了布料的形、色,而忽略了布料的質量,采購時就會出現問題。
還有一種情況,生產商在品質成分方面“摻假”,比如拿到服裝訂貨單上標稱含棉量為75%,但生產商提供的成品在實測時可能僅為60%,這些是利字當頭的商家在生產過程中將含棉量減少造成的。
商場對入駐品牌的商品質量把關不嚴格。一位服裝廠商向筆者透露:“比如,服裝進入商場前會先對部分商品進行抽查,但商場并不對所有的商品都進行檢查,因此,檢測報告中顯示合格的商品,有可能一批貨中只有幾十件是合格的。”
“很多服裝是由該省市的經銷商或店長來決定等級的,比如我們這個知名品牌的女裝,在鄭州的大商場上有的是一等品、有的是合格品,但是在地市的商場專柜里,上的全是合格品。這是行規。”鄭州某商場專柜的店長小雨說。
某品牌總監說:“一等品和合格品在中國市場都有銷售,不存在城市銷售區域差別。至于在鄭州市場很難見到一等品的大牌服裝,是因為經銷商在進貨時沒有選擇一等品。”
中國是這些奢侈品牌的加工基地之一,實際上,整個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幾乎都被列為奢侈品服裝的加工地區。奢侈品牌們對加工的要求也不僅是在中國生產一套成衣出來那么簡單。有關刺繡的加工自然放在了中國,棉質前身后身可能在馬來西亞加工……這些經過加工的衣服再回到香港,在香港匯集“組裝”成成衣后運到意大利、法國或西班牙等時尚聚集地。對熟悉服裝運作的人來說,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中國或者其他國家和地區生產的成衣肯定會發送回總部嗎?由于運輸和關稅成本太高,從理論上說,在全球生產的產品都要發回總部驗貨后再發往各地,但在操作上并不可行。當然,這些沒有回到總部的成衣應該沒有總部出具的“質量證明書”。實際上,有些奢侈品牌,更偏向于時尚品牌,或者也可被稱為“奢侈品新貴”,本身就是二線品牌。
“有些一線品牌為了怕被人知道它在中國或亞洲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有生產廠,甚至會找一些位置偏遠的加工廠來代工,有些家庭作坊型的加工廠甚至連當地人都不知道。”小雨說,這在業內,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據了解,國家服裝標準或行業服裝標準按服裝外觀和內在質量檢驗結果偏離標準值的情況將服裝劃分為優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個檔次,其中優等品質量最好,一等品其次,合格品表示該服裝滿足服裝標準對服裝各項指標的最低要求。有業內人士分析,因為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對大牌服裝進駐商場要求比較嚴格,對服裝質量的要求也高,優等品、一等品的服裝相應就多。一些二線城市,由于品牌進駐的商場把關不嚴,很多銷售商就趁機銷售合格品。
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要一味地看品牌,更要看品牌后的質量如何。不是所有的名牌商品就一定具有一等品的質量,不是所有標著一等品價格的服裝都是一等品,也不是所有價格高的就一定是物有所值的,高價的商品也可能徒有虛名。
如今這種四處“代工+貼牌”,使得“頂尖”走下“神壇”不足為奇。早在2008年6月,浙江工商執法人員抽取了LV杭州店正在銷售的三款背提包,檢測報告顯示,這三款送檢的背提包的皮件中沒有一塊“顯示身份”的標識,因此為不合格產品。
早在2008年6月,上海工商局在Liu. Jo品牌服裝店里,檢查人員發現絕大多數服裝都只有英文標識,銷售人員辯解說這是為了突顯其國際名牌效應。而阿瑪尼服裝標識也含糊不清,例如,一件阿瑪尼女式內衣標簽上僅含糊地注明纖維兩字,消費者搞不清這“纖維”指的是棉、羊毛、真絲還是化學纖維。此外,服裝標識中英文成分說明不一致,也成為阿瑪尼被檢質量不過關的重要原因。
業內人士認為,頻繁的質量門產生與諸多企業毫無節制的成本控制不無關系。2008年全球爆發的金融危機讓各大企業都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壓力,企業不得不采用削減成本的辦法以維系運營。尤其在汽車、家電、IT、服裝等與消費者密切相關的產品領域,競爭更為激烈,這些領域中的諸多國際品牌為了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謀求利潤的最大化,便在產品生產及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環節最大限度地壓縮成本。但如何運用削減成本的策略助力生存和發展也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如果運用得當,則可挽救企業與將傾之際,反之,則可將企業置身于生存還是毀滅的危險境地。“質量門”就是后者的最好例證。
這次集體爆發的質量門和服務問題也給世界頂尖大牌敲響了一次警鐘,對我國服裝企業也是一次提醒。如果這些頂尖大牌肯知恥后勇,及時行動、最大化地為消費者挽回損失,并且對問題根源進行調查才能真正體現企業責任。然后進行品質的再塑,重新獲得用戶的青睞并不是沒有可能,關鍵還是看它們是不是有這種決心和誠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