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不斷深化改革 期盼公平與公正
改革是決定我國命運的關鍵,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改革千頭萬緒、紛繁復雜,推進改革必須明確改革的核心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一關于改革的指導思想所著重強調的就是以深化改革來解決公平問題。
棉花可謂紡織行業最重要的原料,業內有一句俗話,“成也棉花,敗也棉花”。棉花的供應和價格波動一直牽動著整個行業的神經。從表象上看,國外訂單減少,國內需求不旺等因素造成行業發展減緩,而追根溯源,給行業造成長期困擾的卻是棉花進口配額制度、征收高額滑準稅、進銷項稅“高征低扣”等政策,導致企業無法公平參與國際競爭。只不過是,在市場形勢好的時候,這些問題暫時被掩蓋,如今市場形勢不好,這些矛盾立刻凸顯。
在今年人代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士平再次提出議案,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政策,對棉紡織行業執行統一賦稅,將棉花進項抵扣由13%提高到17%。從1998年九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張士平第一次提出這個議案,到今天已經有10多次了。“現在包括玉米在內的其他農副產品都解決了這一問題,唯有棉花還沒有解決,這很不合理,帶有歧視性。”張士平的話道出了廣大棉紡企業的心聲。
不久前,隨著安徽省率先把皮棉、棉紗納入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范圍,長期困擾棉紡織行業的“高征低扣”問題終于有所松動。然而,這一改革,目前在核算的標準方面仍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各地企業正在抓緊自行測算,并提出改革建議。
此外,棉花的進口配額制度,滑準稅制度,這些與自由貿易、自由競爭格格不入的體制障礙依然束縛著行業的發展。我國的棉紡織企業正在以高于對手1/3的原料成本參與國際競爭,而高出的成本是難以靠技術創新、效率提升消化的。
日前,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聯合發布2014年棉花目標價格,每噸19800元,這標志著已實施了3年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結束。雖然目前相關細則仍未出臺,但這讓人們看到了希望。不過,業內權威人士還是出言謹慎,目前棉花政策讓棉紡織行業見到了曙光,但也僅僅是曙光,我國棉花生產率如果得不到提高,那么保護棉農的政策就還會有。棉花體制的政策改革要一步一步推進,同時也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
企業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呼喚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然而贏得這樣一個環境并不會一帆風順。需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冰山一角已經融化,春天也不會遠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