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絲紡織品抗菌防霉技術 精練、染色時的工藝控制
鑒于絲綢精練、染色車間高溫高濕,而真絲綢精練用的油酸皂及染整過程中在絲綢上施加的某些添加劑,如增塑劑、油劑、色素等在適當的濕熱條件下會引起發霉,日本絲綢印染廠的防霉措施有:
將蠶絲纖維乙酰化和氰乙基化,使之不能成為霉菌的飼料。真絲綢氰乙基化的方法是:浸漬氫氧化鈉或氰化鈉0.1%~1%水溶液,或用氣相法與丙烯腈反應。這種技術是通過化學反應,在蠶絲纖維上接上具有抗菌性的基團,使蠶絲纖維獲得永久性的抗菌效果。但此法對于抗菌基團有較高的要求,mR技術也比較復雜,所以目前應用還不很廣泛。
將殼聚糖配制成一定濃度的醋酸溶液即為抗菌整理劑,采取兩浸兩軋法(軋余率100)對蠶絲非織造布進行整理。整理后蠶絲非織造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較明顯的抗菌性,對白色念球菌的抗菌性較低;耐洗滌性良好,不用另加交聯劑,從而避免了因交聯劑的加入對非織造布手感的影響。殼聚糖的抗菌機理主要是殼聚糖分子中季銨化的氨基陽離子能吸附細菌,它可與細菌細胞壁表面的陰離子相結合,阻礙細菌生長合成,使之變性;同時殼聚糖分子鏈上的葡萄苷鍵斷裂,阻止了細菌細胞壁內外物質的傳遞,從而損壞了細菌的代謝、呼吸和物質運輸功能,使其失去生存條件,導致細菌內部組織外露而死亡。
資料報道,可用銅化合物和含硫還原劑反應制備抗菌導電真絲纖維,制備過程為:真絲纖維一銅化合物一含硫還原劑處理一結晶一抗菌導電纖維。經X射線衍射掃描電鏡分析證明:真絲纖維表面覆蓋著連續均勻分布的CuS抗菌導電層。研究結果表明:經處理后的真絲纖維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的抑菌率達98%,而且經2O次洗滌后,織物仍有很高的抑菌率,這是因為絲纖維上牢固結合著一定量的銅化合物,經原子分光光度儀測試,纖維上銅離子濃度為3.13×10-4mol/g;體積比電阻PV由9.2×109Ω·cm下降到57.6Ω·cm,而且耐洗性良好,經20次洗滌后PV增加不大,仍為同一數量級。因此,按此方法制備的真絲纖維,不僅具有優良的抗菌性,還具有良好的導電性。
用單寧酸處理的絲素蛋白纖維在銀(I)水溶液以及鋅(Ⅱ)、銅(Ⅱ)、鎳(II)氨絡合物的溶液中反應制備金屬絡合化絲素蛋白纖維,對黃色葡萄球菌和克雷氏菌有較強的殺菌效果。其制備方法為:
絲素蛋白纖維的制備:從家蠶鮮繭中除去蛹,把繭層放在干燥器里干燥后,用0.5%(質量濃度,下同)的絲光皂溶液精煉。再放人濃度為0.05%的Na2CO3。溶液中浸漬10min,取出后用蒸餾水清洗干凈,干燥后,在乙醚中經48h抽出蠟狀物得到純絲素蛋白。
絲素蛋白纖維單寧酸處理:絲素蛋白與4.76的丹寧酸溶液以浴比為100:1,在溶液溫度為7O℃的條件下,浸漬2h。取出絲素蛋白纖維進行干燥。絲素蛋白纖維對單寧酸的吸附率為25.14%。
金屬絡合物引入絲素蛋白纖維用Cu(NO3)2·H2O,AgNO3,Ni(NO3)2·6H2O,Zn(NO3)2·6H2O制備各種不同的0.02M的水溶液和0.02M的金屬絡合物溶液。再根據溶液的離子濃度加入相應的KNO3,加入量為對應0.1M加2M的KNO3。單寧酸處理絲素蛋白纖維在浴比100:1,溫度為25℃的上面溶液中浸漬。振蕩24h后,用蒸餾水、甲醇洗凈后進行真空干燥。實驗結果表明,未處理的絲素蛋白纖維在銅(Ⅱ)、鋅(Ⅱ)、鎳(Ⅱ)氨絡合物的水溶液中反應,得到平面型的金屬絲素蛋白絡合物沒有抗菌性;用單寧酸處理過的絲素蛋白纖維在低pH值的的銀(I)水溶液中浸漬得到的絡合固定化纖維,雖金屬離子的引入量低,但顯示出對黃色葡萄狀球菌和克雷氏菌具有強的殺菌性;用單寧酸處理過的絲素蛋白纖維,在銅(Ⅱ)、鋅(Ⅱ)、鎳(1I)氨絡合物的水溶液中制備的金屬絡合纖維,由于生成平面型金屬單寧酸絡合物與絲素蛋白纖維牢固結合,對黃色葡萄狀球菌和克雷氏菌具有強的殺菌性。資料介紹,用單寧酸處理過的真絲織物對Ag有較高的吸收量,且形成異常穩定的真絲~單寧酸一Ag絡合物,顯示出很好的抗菌性。
蠶絲纖維在染料溶液中浸漬,染料分子通過氫鍵、偶極力、色散力等分子間力吸附于纖維上,再在含銅(Ⅱ)離子的溶液中固色,染料由于銅(Ⅱ)離子的配位而固著,洗滌干燥后,制備出功能性蠶絲纖維和織物,有優良的抗菌性能,這是染料分子協同作用的結果,洗滌50次后仍保持良好的抗菌性,可以達到實用的要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