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制作服裝用上3D技術
農民量體裁衣用上3D技術。在通州區張家灣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學習到用3D技術制作服裝等多項技能。
張家灣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于2013年9月開工建設,投資3000多萬元,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三間房村的一棟3層紅色小樓,就是張家灣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據該校校長王樹東介紹,學校共有15個教室,包括4個普通教室和11個專業教室。專業教室又包括3個培訓實驗室、3個3D制衣實驗室、2個計算機房、1個書畫教室、1個文體教室和1個多功能廳。
什么是3D制衣實驗室?王樹東簡單解釋:“通過3D技術掃描,電腦采集到人體信息,比如身高、三圍等數據,完成3D服裝模型的圖像建立。也就是量身定做,相當于‘高級裁縫’。”
除了3D制衣,學校還設有蔬菜、食用菌種植,以及計算機應用、面點培訓等課程,全部免費對鎮內百姓開放。
相關鏈接:
有10個項目獲得“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紡織之光”科技獎獲獎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紡織科技創新的新成就。據介紹,本年度的獲獎項目呈現五個特點:
第一,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合作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在今年獲獎的135個項目中,有52項屬產學研聯合攻關成果,占獲獎項目總數的39%;其中,一等獎和二等獎中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占比分別高達73%和43%。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合作已經成為科技創新與成果應用的重要渠道,有效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新型紡織材料產業化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今年的獲獎項目中有近20 項成果為纖維新材料開發方面的成果,表明新型紡織材料科技優勢繼續保持。
第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產品換代成效明顯。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了產品更新換代,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第四,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發展成果豐碩。今年的獲獎項目中,有20 多個項目涉及節能減排技術,占比近19%。
第五,技術標準、軟科學成果具有新亮點。今年的獲獎成果中,還有8 項軟科學項目和15 項標準研究項目,彰顯了近年來紡織領域軟科學研究,功能性檢測與評價、纖維定量分析和有害物質檢測等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國際優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