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互聯網巨頭的圍剿,百貨公司則不斷“轉型”
在各類民國片中,凡是出現上海灘的片段,大抵離不了“永安百貨”這一商場作為背景。
時轉星移,當初的“永安百貨”早已成為零售業的一段陳年往事。
網購的普及,令百貨公司成為直接被沖擊到的行業,隨后包括百貨公司在內的不少零售公司先后被互聯網巨頭納入麾下。比如,阿里與銀泰、京東與永輝。
互聯網購物站上風口的同時,此起彼落,百貨行業算是近年來被頻繁唱空的行業之一了。
面臨互聯網巨頭的圍剿,百貨公司近年來則處在不斷“轉型”時期。
物極必反,當線上流量越來越貴,富礦已經被互聯網巨頭接近開采完畢之后,線下零售業資產的性價比開始提升。
更重要的是,經過多年下滑之后,很多實體零售,尤其是百貨業的估值水平已經很低——當然,這里說的不是大A股,而是港股。
股價持續下跌,擠干了利潤表上的水分,股價甚至大幅破凈,已經引來業外資本的頻繁出手。身在其中的零售業大佬們當然也清楚自家價值,不甘心在低位被狙擊,甚至頻繁出手回購或者增持自家的股份。
尤其是對于擁有龐大自有物業的香港百貨股,這種動作并不是僅僅用利潤觸底回升就能解釋的,比利潤觸底更重要的是,長在土地上的資產——已經跌破賬面凈資產的商業地產,這些地產甚至沒有被重估過,還是以若干年前的成本價入賬。準確的說是低于當年的成本價入賬,因為已經計提了不少的折舊。
守住陣地,就守住了最后的堡壘。
下面,我們以近期發布業績增長公告的華地國際(1700.HK)入手,看看百貨行業的最新動態。
四年來利潤首現增長 經營溢利率終見底?
港股不少公司,光聽名字很難知道公司主業是什么,華地國際就是這樣。
不過,如果說到八佰伴,就不會感到陌生了。八佰伴是源自日本的百貨品牌,但在1997年亞洲金融(4.67, 0.02, 0.43%)危機中申請破產,目前國內的八佰伴均在后來被轉讓易手。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2006年,華地國際收購了無錫八佰伴,開始進軍二線城市。2010年登陸港股,目前持有無錫八佰伴、南通八佰伴等19間百貨商場及60間超市,經營主戰場就在江蘇。
華地國際主要有百貨店和超市這兩項業務,長期以來,來自百貨店的銷售額占比在74%左右,而百貨店貢獻的經營溢利占比則從2010年的74%提升至2017年的90%。
根據業績公告,2017年華地國際錄得收入44.44億元,同比增長5.99%,歸母凈利潤3.4億元,同比增長4.6%。
2017年是華地國際自2014年以來首次獲得利潤的增長,此前利潤已連續三年下滑。這也是近幾年國內百貨零售業的整體盈利局面。
華地國際2017年百貨業務的經營溢利率7.6%,同比提升0.1個百分點。而此前,其經營溢利率從2014年的10%一路下滑至2016年的7.5%。
利潤停止下滑的一大原因在于,百貨銷售額的提升。
同店銷售集體增長 百貨行業觸底回升?
2017年,華地國際的銷售額為111.88億元,同比增長2.7%,為連續第二年正增長。但是,衡量百貨公司等零售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更常用的是同店銷售增長這一指標。
同店銷售,一般指的是開業一年以上的門店,即成熟店的銷售情況。
華地國際貢獻利潤大頭的百貨業務同店銷售同比增速在2017年迎來久違的正增長,同比增速為0.4%。
除了華地國際的百貨業務同店銷售同比取得增長,其他百貨公司在2017年也同樣呈增長之勢,記者整理的部分上市百貨公司同店銷售同比增速情況。
可以看到,大部分百貨公司在2017年都迎來了同店銷售同比增長。其中天虹股份由于門店調整,導致同店銷售同比仍為負增長,不過跌幅已經收窄2.7個百分點,實際上,其在2017年第四季度已經同比增長約3.87%。
2018年3月29日,商務部發布的《2017-2018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顯示,從接受調查的85家百貨零售企業經營情況來看,2017年百貨零售企業發展情況有所好轉,銷售額同比增長9.1%。
盡管,業界認為有好轉的跡象,但是在網購的沖擊下,百貨零售業仍要保持警惕。
{page_break}百貨公司暗藏商譽地雷 能否安然渡過?
2017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6.6萬億元,同比增長10.2%,其中網上商品零售額為5.48萬億元,同比增長2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5%,同比提升2.4個百分點。
近年來,線下百貨商都在面臨“轉型”的問題,即便是全球百貨業重量級選手梅西百貨也難抵亞馬遜的沖擊。
因此還是很難斷言百貨業拐點究竟是否已到來。假如,仍無法實現“轉型”戰略,那么部分百貨公司此前并購產生的商譽將是一顆不小的地雷。
以華地國際為例。
由于揚州豐祥擴建改造未達預期,故在2014年和2016年對5672.8萬元的商譽全額計提了減值。
2016年,由于商圈封路改造,導致南京八佰伴經營未達預期,故關閉該百貨,并對2232.8萬元的商譽進行全額計提減值。
截至2017年末,華地國際賬面商譽有2.5億元,占期末凈資產的4.76%,金額不大,但鑒于已經進行過兩次減值計提,若未來線下零售行業仍無法恢復增長,那么這筆商譽對于利潤仍會是一筆不小的沖擊。
事實上,近年來不少在港股上市的百貨公司都進行過商譽減值。比如,茂業國際(0.87, -0.02, -2.25%)在2017年計提了1.83億元的商譽減值,而其2017年的凈利潤為12.68億元,若剔除一次性收益約10億元,則2017年凈利潤僅為2.68億元,目前其賬上還有14.1億元的商譽。
而在股價跌跌不休的走勢中,近期部分港股上市的百貨公司都在回購自家股票。
2018年4月9日,華地國際回購291.8萬股,耗資571.4萬港元。事實上華地國際的回購已經持續4年多:2013年11月至今,共回購了3.22億股,累計回購金額達5.6億港元,公司股本也從上市之初25億股減少至目前的22億股。
另外一家主攻江蘇戰場的金鷹商貿,其回購歷史已經持續10多年,即從2008年上市開始就在回購:2008年11月至今累計回購3.3億股,合計回購金額更是高達32.8億港元。
這種猛烈回購的態勢,頗有誓死堅守陣地的感覺。
百貨行業的拐點究竟能否到來呢?這個不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如果你真的要從港股百貨類公司中淘金,千萬要關注一點:他家的房產到底有沒有重估過。本文一共2000多字,前面的內容你可以當成是廢話,最后這段可以收藏。
更多精彩報道,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