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加快構建創新發展新格局
面對疫情沖擊,中國紡織行業積極作為。3月1日至5月31日,中國向20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防疫物資。其中,口罩706億只,防護服3.4億套,有力支持著全球疫情防控。行業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六穩”工作和“六保”任務的落實。
行業承壓回暖
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取得戰略成果,行業生產秩序已基本恢復,內需市場也逐步回暖,產業主要經濟指標已出現邊際改善。盡管仍面臨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但形勢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轉變。
紡織行業產能利用率低于正常水平,但生產增速降幅持續收窄。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5月,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減少8.2%,降幅較1~4月收窄3.1個百分點,5月當月增速轉負為正。
市場需求不足,但降幅持續收窄。受疫情影響,紡織服裝類商品內需消費依然較弱,線上線下銷售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但降幅有所收窄。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5月,全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同比下降23.5%,降幅較1~4月收窄5.5個百分點。
投資規模大幅減少。疫情影響下,行業企業普遍缺乏投資信心和能力,投資規模大幅萎縮。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推算,1~5月,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減少30.5%。分行業來看,紡織業、化纖業和服裝業投資額同比分別減少26.2%、23.2%和39.2%。
效益情況明顯惡化。在需求嚴重不足、產銷大幅下滑的情況下,紡織企業收入大幅縮減,利潤嚴重萎縮。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4月,全國3.3萬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942.5億元,同比減少19.7%;實現利潤總額377億元,同比減少32.1%。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3.2%,低于上年同期0.5個百分點。紡織12個子行業中,除絲綢和產業用行業利潤實現正增長外,其余行業效益情況均承壓。
面對疫情下的壓力,行業企業積極推進領域創新、渠道創新、市場創新。許多企業以疫情為契機,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向醫療防護用品市場拓展。圍繞渠道創新,行業企業以高性價比的產品供應鏈為依托,積極布局直播電商,通過強化互動體驗創造需求。目前,服裝類商品已成為直播帶貨中交易額最大的品類。在市場調整上,很多外貿型企業通過自身調整,借助阿里巴巴、拼多多等電商平臺,推進出口轉內銷。
產業環境深刻調整
疫情之下,世界百年變局的特征更加明顯,發展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更加突出。面對空前復雜的形勢,紡織企業要從紛擾中辨明趨勢,在變局中謀開新局。
一是要適應生產格局深刻調整。構建多元化、安全可控的供應鏈正在成為全球產業政策的重要方向。供應鏈布局是市場規律長期演化的結果,中國紡織工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短期不會改變,但降低對中國制造的依賴成為一種選擇。這意味著中國紡織工業在全球價值鏈上中低端位置謀求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加快產業升級是必由之路。
二是要適應市場格局深刻調整。一方面,疫情蔓延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紡織服裝消費的萎縮,全球需求不振正成為一種長期存在,內需市場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另一方面,全球貿易格局正在向區域化聚焦。全球貨物貿易的區域內交易占比正持續上升,成為全球化的新特征,市場格局的調整將對紡織產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三是要適應要素格局深刻調整。當前,技術創新正在引發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科技已成為重塑產業格局的核心變量,產業的發展方式與產業邊界都在深刻調整。從供給看,技術的交叉融合使得智能紡織品、多功能紡織品大量涌現,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產業鏈各環節加快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變,產業供給的精益化、柔性化、服務化水平不斷提升;綠色纖維制備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綠色印染技術、纖維回收技術的飛速發展與產業化應用也在不斷深化。從需求看,技術驅動下,行業的資源組織方式、與市場的連接方式發生深刻調整,場景經濟、網紅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新嘗試快速發展。特別是疫情期間,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網絡展會等模式創新,有效彌補了線下渠道停擺的空白。行業必須加快適應技術創新帶來的產業格局調整,努力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獲得競爭優勢。
以創新促產業發展
整體看,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要適應變局、贏得未來,需要我們圍繞“科技、時尚、綠色”的產業定位,把創新作為根本動力,擺在產業核心位置,以新的眼界、新的格局、新的胸懷,切實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體系化創新,以基礎能力為核心打造產業新供給。要強化產業制造優勢,持續推進產能升級、精益發展。優化產品供給,注重技術和設計在產品中的創新應用,不斷豐富品種、提升品質、增加價值。強化原始創新和基礎創新,減少卡脖子項目,重點發展纖維材料、智能裝備等戰略性產業相關領域。樹立文化自信,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紡織工業文化,以“大師、大牌、大事”為抓手,推動趨勢研究、設計能力和品牌建設。鞏固體系優勢,推進集約化發展,提升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效率,實現人財物有序流動,產供銷有機銜接,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發展集群經濟,積極推進世界級先進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建設,加快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區域聯動、協同發展的產業供給體系。
聚焦市場化創新,以國內需求為基點形成產業新循環。新形勢下,行業發展應立足國內市場的開放型經濟,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充分利用內需市場與全球市場之間的關聯關系,推動內外貿易資源與市場對接,降低轉化成本。加大產業開放力度,實現產品、技術、產能、品牌、資本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流動。一方面,更好地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對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正向作用,以國內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和貿易升級。另一方面,更好地發揮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需求差異化、多層級的特征,以需求為導向帶動多元化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
聚焦數字化創新,以數字經濟為底色培育產業新動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經濟技術變軌的大趨勢。數字經濟的融入賦予了產業重新架構比較優勢,實現“非對稱”趕超的機遇。一方面,要強化行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發展行業級、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大數據中心。另一方面,圍繞智能化裝備、智能化運營、智能化產品、智能化服務強化應用創新,推動產業組織方式與市場連接方式的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互聯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制造新模式,打造智慧化、柔性化供應鏈。進一步提升電子商務在行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培育直播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社群經濟等新業態、新場景。
聚焦可持續創新,以社會責任為重點創造產業新價值。從全球看,企業社會責任正在全面納入行業的生產體系、價值體系和創新體系。我們要持續豐富行業社會責任的工具和方法,進一步推動社會責任融入行業和企業的發展戰略中,融入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推廣中,融入價值鏈和產業鏈各環節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