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紡織訂單轉移中國背后:“應急”訂單難以在國內久留
在國內紡織行業,正刮起一股“暖流”。
意外空降
臨秋,國內一些紡織加工廠在經歷了疫情后終于開始忙碌起來。
一家位于浙江的印染廠早在國慶前就在內部發文:10月1日“國慶節”、“中秋節”不放假,上班員工每人補貼200元,在當月工資中體現。
“這次國慶放假時間上也是有所壓縮,以往都是3天,今年為了趕交期只放2天。”一家位于山東的家紡加工廠采購部的工作人員說他早在節前就開始感受到紡織行情轉好。“最近接到的(海外)訂單慢慢多了起來。”他注意到,上半年空著的工位已經補齊人員返工,“像我們這樣的常年做外銷的工廠,質量水平都在線,只要能夠正常開工,工期都能保證的。”
“其實9月的時候就開始非常忙了。”據他透露,原本工廠一周休一日是常規,但今年工廠基本每周都是雙休。從8月下旬開始,廠里的訂單才有所增加,工廠出現加班和緊急招工的情況,到了國慶,不少工廠不放假來趕交期。
之所以近期紡織訂單有好轉,有一部分的原因來自于海外,不少廠家接到了一些從印度轉來的“急單”、“飛單”。這些訂單多為“應急訂單”,由于在勞動力成本上不占優勢,這些訂單很難在國內久留。
回流的訂單
近幾個月,我國國內家紡訂單已經從紡織服裝業上半年的“寒冬”中緩過來,迎來新一輪火爆期。
紡織服裝業的“翻盤”主要是在今年下半年。數據顯示,1-8月,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1874.1億美元,同比增長5.6%,增速較1-7月加快1.3個百分點。8月當月,全國紡織品出口額147.2億美元,同比增長47%;服裝出口額162.1億美元,同比增長3.2%,實現年內首次月度正增長。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外貿旺季已至;另一方面,最近不少海外訂單急速從印度等國轉移到國內生產。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產棉國、全球最大的黃麻產國、全球第二大絲綢生產國、其紗線產能占全球22%。紡織收入一直是印度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也是印度最大的外匯收入來源之一,紡織行業占印度出口總收入的15%左右。此處訂單大量流出,是因為受新冠肺炎的影響,導致紡織行業出現停工。
轉移的訂單主要集中在家紡板塊,有兩個原因促使這一現象發生,“首先中國對疫情控制力強,相較于他國,具有復工復產的訂單承接能力;其次,國內棉花價格相對偏低,具有低成本帶來的價格優勢。”
除家紡訂單之外,部分紡織行業的其他國外訂單也轉移到國內生產。羅良碴所在的公司主要生產手袋、箱包和皮帶等產品,8月份左右,有客戶突然將很多原本在印度的訂單給了公司,主要是錢包和手袋的訂單。
那么,部分國外紡織服裝業訂單回流國內,對國內紡織企業的影響如何?
今年上半年,國內紡織行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尤其是外貿訂單這一塊,紡織行業的庫存出現不斷累積,對于下游工廠來說,資金和庫存成本均給企業帶來較大壓力,隨著歐美經濟的重啟,疊加這部分訂單轉移至國內,對于下游企業來講是一個較大的利好,根據他們對于下游部分企業的調研發現,歐美大型超市里的家紡需求是非常大的,因為疫情期間沒有補貨,導致超市里的這些家居用品的庫存消耗殆盡,因此補庫的力度是很強的。
目前來看,現在訂單回流,工廠提高部分產能,會加一些特殊的技術工人,但訂單的飽和程度整體也沒有很高。
產業升級往何處?
盡管目前紡織行業出口表現極佳,但對于一些回流訂單,紡織服裝業內普遍判斷是“應急訂單”。
紡織行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對于人工成本的敏感度非常高,近幾年,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提升,不少品牌都將工廠搬遷至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國家。
一旦印度國內生產能力恢復,國內生產成本優勢降低,訂單能否長期留在國內還需進一步觀察。這些紡織品訂單要想再轉移回來沒那么容易,尤其皮具行業技術程度不是很高,轉移到國外相對比較簡單。
那么,我國要想持續保持紡織服裝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那么產業鏈升級成為最主要的方向。
我國作為國際上紡織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在競爭中一直是占據老大地位,但目前我們的優勢主要還是體現在中低端產品,而非高附加值產品,因此在紡織的高端領域,我們仍需打磨自身的技術和工藝,彌補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盡管中國紡織業具有產業配套優勢,但在環保壓力,生產加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國內紡織業部分環節依然會維持向外轉移的趨勢。不過,勞動密集并非是紡織業唯一的代言詞,除了棉紗、坯布等大路貨外,下游面料、服裝更多走個性化路線,設計、款式決定了產品的溢價和銷售速度。
阿里犀牛智造就是一個方向,未來肯定是往這個方向發展。它并沒有減少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產能,反而把產能效能增加了,效能增加需要用到的人很少,這是一種制造升級。
無論是從人口的發展變化,還是從技術的發展來看,中國在紡織服裝上的產業升級都具備很大的可能性。隨著中國紡織產業鏈的不斷成熟起來,也會在國際地位上升更高的臺階及地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