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觀察 :促消費的方式不只有“打折”
2025年元旦,中國消費者久違地體驗了一次“跨年+周中單日假期”,這種幾乎只有本地化消費的假期究竟能帶動多少消費?各地商圈如同開盲盒一般等待著跨年夜的消費戰報出爐。從今天的數據反饋看,2025年,零售人看到了實體銷售“回春”的曙光。1日,北京市商務局發布元旦假期消費數據顯示,全市重點監測的百貨、超市、專業專賣店、餐飲和電商等業態企業實現銷售額12.2億元,同比增長31.5%。隨后,各地紛紛發布跨年夜本地重點商圈客流量、銷售額等數據,增長勢頭明顯,實體商業看起來又行了。
促消費的方式不只有“打折”
生活在電商內卷巔峰期的消費者們,對于“打折”促銷類口號基本免疫,實體商業為了激活消費者的消費熱情,必定要在價格折扣之外,想出更多的新鮮點子。
“福袋”模式引發排隊浪潮。“盲盒”“福袋”等模式在跨年零售中反響甚好。各大品牌特別定制“跨年限定產品”福袋,提供的福袋內容包含首發新品、限量周邊、正品袖珍款、代言人周邊、現金紅包等,跨年夜外出的消費者不惜排期長長的等待隊伍,在新舊交替的特殊時刻,給自己領取一份額外的幸運。
“拼團”模式點燃消費熱情。從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到重慶解放碑商圈,全國熱門商圈不約而同地開啟“拼消費券湊單”模式。南京路發放1.3萬張550元團購800元消費券,2.5萬張70元團購100元消費券;杭州銀泰更是加碼推出“小票當錢花”活動,打車小票1:1兌換購物金,買單時直接抵扣。不少家庭式消費者沖著跨年大促消費券前來,給全家人采購服裝、電子產品及新年禮盒,把優惠福利享受到極致。
混搭業態成為線下流量池
近年來,實體商業圈子形成共識:如今的實體商業消費結構,已經轉向“餐飲+休閑文化+娛樂體驗+購物”的新組合,而不再是以往的傳統零售。實體商業純粹的“購物”功能正在被線上消費取代,消費者出門,更大程度是為了體驗。
因此,跨年夜的高人氣商圈共同特點就是增加了更多互動性強的業態,體驗店、形象店、無人店、新品發布秀、品牌快閃店等業態的比重增加,實體商業越來越多地扮演了“生活方式中心”和“休閑體驗中心”的角色。
追求儀式感的“瘋狂打卡族”
對于大部分熱衷外出渡過跨年夜的消費者來說,“儀式感”是他們的群體標簽,而發布跨年朋友圈、抖音、小紅書,則是跨年夜的頭等大事。這寫已經備好文案,只帶拍照和拍攝視頻的瘋狂打卡族們,穿上“跨年戰袍”,開始在城市里尋找最有能折射自我的打卡場景。
在北京,各大商圈各自美麗,各自吸引與商圈精神同頻的消費人群。東方新天地引入“貓和老鼠”IP,引發童心未泯的80后、90后消費者的情感共鳴;三里屯太古里打造“Let's Smile派對”,為高顏值“時髦精”打造了拍照出片的精致場景;藍色港灣攜手奧地利藝術家打造燈光藝術秀,apm帶來澳大利亞藝術工作室燈光裝置亞洲首展,文藝青年氛圍直接拉滿……在上海、成都、廣州、杭州、重慶等地,泡泡瑪特許愿樹、卡皮巴拉盲盒展、國潮戲劇巡游、跨年音樂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層出不窮,大有讓全國人民集體出門跨年的決心。
家庭式消費與單身經濟成為兩大消費主體
從跨年夜營銷看,各大商圈形成了家庭式消費商圈和單身經濟商圈兩大類別。家庭式消費商圈更大比例地增加了家庭式餐飲品牌比例,打造親子專區、兒童娛樂區等公共空間,在品牌選擇上,更加的傾向國民度較高的全年齡、全品類品牌矩陣。
主打單身經濟的商圈則是極致追求年輕化、個性化,引入潮玩、明星周邊、二次元谷子店、cosplay、樂隊、街頭文化、文藝展覽、派對沙龍等年輕個性元素,設置大型裝置藝術互動區,吸引年輕消費人群打卡;在品牌結構上傾向于更加小眾和個性化的“圈層式名牌”;同時會適當延長營業時間,打造深夜食堂、通宵餐吧網咖等夜經濟業態。
新舊交替之際,跨年零售是實體商業創新的一次全國“小考”。從結果看,算是商家和消費者雙贏的有益嘗試。近來,人們越來越常談起“消費者回歸線下”“實體零售回暖”的話題,實體商業究竟行不行?目前還是未知數,但是可以肯定的是,2025年,我們已經開了一個好頭。
(來源:中國紡聯流通分會 胡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