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巧奪天工:尋中國織繡工藝的巔峰到錦繡江南
“你看!這是成毅在《蓮花樓》里穿的那件長袍!”“這件是《清明上河圖密碼》張馨予的衣服吧。”春節期間,不少觀眾興致勃勃地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館“尋寶”。
“錦繡江南——中國傳統織繡工藝的巔峰創造”特展目前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展覽通過“織·神機妙算”“繡·巧奪天工”“染·五色斑斕”三個單元呈現江南地區中華紡織工藝七千年文脈薪火相傳的創新史。
錦為一種織物結構,是以絲為主要紡織材料,以織為紡織技藝制造出來的貴重紡織品,在中國古代“其價如金”。繡是一種紡織技藝,指用繡線在紡織品等物的上面穿針引線,制作織物圖案,“錦繡”常用于比喻美麗或美好的事物,如“錦繡山河”“錦繡前程”,可見織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策展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張茹介紹,在宋、元、明、清,江南地區出現了眾多織、繡、染中的巔峰技藝。中國的絲綢和棉紡織中心,以及著名的“江南三織造”均在江南。江南錦繡成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中的大宗商品,也啟迪了當今計算機的發明,至今仍在賦能當今中國和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
記者了解到,此次多數展品是首次向公眾展出,從七千年前的紡織工具到南京博物院院藏為主的織繡文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代表作,體現出一代代勞動人民為紡織工藝文脈傳承的不懈努力。
展覽中的一幅《刺繡女優倍克像》是沈壽用仿真繡技法創作的一幅仿真人物繡像。張茹介紹,這是沈壽辭世前的最后一幅精品杰作,歷時三年創作完成。作品運用羼針、套針、旋針、虛實針等蘇繡技法結合沈壽吸收的西洋畫的光影層次仿真繡技法,將人物肖像繡得出神入化。
展覽中有一件標志性文物——紅地如意牡丹紋天華錦,牡丹、如意、荷花、銅錢等圖案有規律地交錯重疊,組成富有變化的錦式骨架,體現出中華文明各美其美又和諧共融的文化特性。“錦緞主體紋樣是象征富貴的牡丹,又有如意形組合、方形組合等不同樣式的組合,配合荷花和銅錢,創造出紋錦的豐富變化。”張茹介紹。
此外,展覽還增加了一個“小彩蛋”,將分批次展示《清明上河圖密碼》《蓮花樓》《寧安如夢》等15部s、s+級熱播影視劇近40套珍藏版服飾,從繁復的刺繡到細膩的剪裁,從精致的配飾到考究的材質,均為演員拍攝用原件,九成以上為首次公開展出。其中,靜態展的服飾分布在南博多個館內公共空間,等著觀眾在新春期間去探尋和發現。
(來源:江南時報 記者 錢海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