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鳥正式退市 鞋王之路為何走“斜”了?
經歷了3年的停牌之后,港股上市公司富貴鳥將于8月26日,被取消上市公司地位。這家1995年開始生產男鞋,1998年-2012年期間獲“首屆中國鞋王”“中國真皮鞋王”“中國馳名商標”等眾多獎項的老牌鞋業巨頭,于2013年在香港上市,可在上市至今的6年時間里,一半時間都在停牌。
曾經風光無限的老牌鞋王,到底做錯了什么,才一步步走到退市邊緣?8月24日晚,《央視財經評論》邀請財經評論員萬喆和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做客演播室,深度解析。
瀕臨退市富貴鳥做錯了什么?
2019年8月9日,香港聯合交易所向富貴鳥發出函件,告知其最后上市日期為2019年8月23日,而股票上市地位將于2019年8月26日上午9時起取消。8月21日、22日,富貴鳥公告稱,其已向港交所方面申請復核取消公司上市地位決定;并已于21日收到港交所回復接納其申請,隨后將通知其復核聆訊日期。
萬喆:在資產泡沫中游泳泡沫退了已身無一物
財經評論員萬喆:富貴鳥的經歷當中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把資產泡沫當機會并投身其中,等泡沫退去就會發現已身無一物,它投P2P企業的時候,可能覺得收益比較高,實際上是非常盲目的。這個情況不只是富貴鳥有,鞋業,服裝、時尚類企業很多都有過類似經歷,連寶潔這種企業2008年也曾多領域大舉擴張。有過這種選擇的企業,后來都可能面臨極大困境。
劉戈:富貴鳥成在堅守本分敗在不守本分
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改革開放初期有很多企業做鞋,包括富貴鳥在內,有一些企業是最早有品牌意識,有質量意識的,在很多企業還在粗制濫造走量的時候,他們就脫穎而出了,這就是堅守本分,因為把產品做好就是本分;但慢慢地一些企業開始走上另一條路,比如說上市了,訴求就多了。
我查了一下,富貴鳥的法人代表同時也是25家企業的法人代表,福建石獅法院有關金融合同違約的案子,富貴鳥股份和富貴鳥礦業,在五六十項合同糾紛里是共同的被執行人,這不能叫多元發展了,而是過多過濫。那些他們根本不了解,也不擅長的領域,一旦出現環境巨變,就會重創他們自身。
萬喆:富貴鳥翻盤概率極小
財經評論員萬喆:雖然有申訴和復核的機會,但港交所關于退市有嚴格的規定,停牌時間過長、股票交易量達不到一定量,都可能觸發。另外,富貴鳥前后發了三只債券,目前大家普遍認為,基本上算是實質性違約。并且它還有很多關聯性的擔保,以及一些資金的拆借。這樣的話,資金鏈非常緊張,后續翻盤的機會應該說極小。
行穩致遠企業如何不走“斜”路?
東吳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紡織服裝行業首席分析師馬莉:2014年到2018年,整個鞋服行業復合增速大概在百分之五點幾,鞋子的增速也差不多,但內部存在差異:偏正裝的,比如皮鞋這一部分,市場沒有增長,甚至是萎縮的,即便是頭部企業,這幾年規模都沒有太大變化。相反,因為成本費用上漲,利潤出現萎縮。這一狀況未來2-3年都很難發生變化。
運動品類的增速則非常快,有接近15%左右的復合增速,頭部企業甚至更快,而且消費者在朝龍頭品牌集中,看好運動品類在未來2-3年的發展。
萬喆:消費者的需求在升級公司管理更需要升級
財經評論員萬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很多鞋企都不景氣。但我們又看到一個非常潮的現象,就是炒鞋,一雙球鞋可能賣到幾萬塊錢,而且還在不斷交易。所以,市場是有需求的,但現在這個需求跟鞋企過去的理解和想象已經完全不一致了。消費者、市場的需求變了,企業就應該跟上,我們注意到很多民營的家族企業在產業繼承的時候,創始人的理解往往代表了企業的理解,如果個人認知陳舊,企業認知也會出現問題。
劉戈:企業創品牌難上加難但還得迎難而上
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電商的爆發式增長,對傳統消費品制造企業是一個重大挑戰。在服裝鞋帽這個領域,原來的品牌,要有很好的設計、廣告、櫥窗,能夠營造出來所謂高端品牌的氛圍,然后產生溢價……但這樣一條走了很多年的道路,現在看來是走不通了。
電商沖擊之下,對于很多處在奢侈品和便宜貨之間的中間企業,要么產品大賣考驗初心,還能不能堅持做“笨事情”;要么低價沖擊,徹底失去市場。這確實很難,但回過頭看,鞋還是剛需,皮鞋一年也還有40多億雙的產量,產業集中度也很低,那脫穎而出靠什么?還是得靠品牌。
萬喆:市場已變企業思維要跟上時代變局
財經評論員萬喆:富貴鳥這樣的企業,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以后民營企業興盛的一個代表。從最初幾個兄弟一起干到越做越大;從最開始主業還不清楚的旅游品公司,到專注鞋業;從埋頭做產品到上市,不乏野蠻生長的意味。但上市是一個重大變化,意味著跟現代治理結構全面對接。另一方面,消費市場的改變是需要花心思研究的,不能想當然地覺得年輕人喜歡什么。
劉戈:企業衰落可能是本事不夠企業崩潰也許是因為“本事太大”
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市場總是大浪淘沙,本事不夠,競爭不過別人就衰落了,也是常有的事。但很多企業崩潰,可能需要警惕的其實是本事太大。
比如說上市,企業有錢了,它覺得終于有能力干一直想干的事了,但這種信心跟自己真正在從事的、一步步做出來的業務相比,既缺少事實基礎,也容易被想象美化,最后搞不好就是一條不歸路,很多制造業和實體企業都出過這樣的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