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帶發展規劃》出爐,浙江將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
12月10日,浙江省科學技術廳發布了關于公開征求《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帶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
貫徹落實全省“四大”發展戰略,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引領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浙江創造轉變,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結合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實際和“科技新政”相關內容,我廳起草了《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帶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現公開征求意見。
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帶發展規劃
(征求意見稿)
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帶(包括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是全省大灣區戰略實施、高新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浙江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平臺。為貫徹落實全省“四大”發展戰略,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引領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浙江創造轉變,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帶是我省經濟最具活力、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依托豐富的創新資源優勢和靈活的市場體制機制,已逐漸成為全省高新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創新創業的高地。
(一)基礎條件
綜合實力雄厚。環杭州灣地區是我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區位優勢突出,已經形成了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截止到2018年,環杭州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8萬億元,占全省的69%;77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占到全省的83%。
產業特色明顯。2018年,環杭州灣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達到90%,規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到全省75%,初步形成了網絡信息技術、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形成了涵蓋關鍵控制芯片、信息軟件到物聯網系統、電子商務、網絡運營、大數據等完整的網絡信息產業體系,釹鐵硼材料、單晶硅片、半導體制冷器等若干產品的技術和產量居全國領先地位。
集聚發展格局初現。布局構建了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創大走廊為引領,國家(省級)高新區、特色小鎮、產業園區為支撐的產業發展空間載體。截止到2018年,環杭州灣區域國家(省級)高新區數量占到全省的89%,初步形成了集聚發展效益。
(二)發展趨勢
技術賦能孕育產業新業態。當前,重大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創新加速構建新產業新業態,信息、生物、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技術廣泛滲透到幾乎所有領域,催生孕育了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一批新產業新業態,前沿科技創業、場景式創業、跨區域創業等大量涌現,產業間跨界融合、新的規制變革推動新經濟異軍突起,為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帶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數據賦能催生產業新形態。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驅動商業創新、生產制造、公共治理、居民就業、教育醫療等各領域產業新形態的崛起和發展。以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驅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變革。新時期,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帶的發展,要搶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新機遇,發展壯大智能經濟、線下和線上場景結合的平臺經濟、場景經濟等新形態,推動大文化、大健康等新興產業形態不斷涌現。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全省“四大”戰略布局要求,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著力以前沿技術突破培育高精尖產業,以數據驅動加速產業高端化進階,以服務生態集聚新經濟要素,以一體化協同提升產業集群能級,率先實現若干主導產業技術創新領跑,推動主導產業向國際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躍升。力爭把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成為數字經濟為主導的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創新創業高地,為浙江大灣區建設世界級的創新型城市群提供重要支撐。
(二)基本原則
高端引領、突出特色。立足產業發展趨勢和區域資源稟賦,以“高端化、特色化”為引領,聚焦關鍵領域和前沿領域,探索發展新方向、新路徑,推動高技術產業提質增效、創新發展。
統籌謀劃、合理布局。充分發揮園區平臺作用,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明確創新發展的主攻方向,打造立體化、差異化、網絡化的高技術產業集群發展體系。
(三)發展目標
力爭到2022年,將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成為具有全球一流的數字經濟產業創新中心和全國先進制造業產業基地。
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精尖產業體系。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年均增長1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2個百分點以上。在數字經濟、智能經濟、新材料領域涌現一批全球領跑的原創技術和產品。
到2025年,實現創新資源的全球整合配置,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技術,新材料、智能制造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建成全球領先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三、培育新型產業體系
聚焦數字技術、生命技術、材料技術,瞄準未來布局,以數字經濟為引領,先進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海洋高技術、創意設計5大特色產業為支撐,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推進各區域產業錯位分工、產業鏈協同發展,加快形成“151” 新型產業體系。
(一)數字經濟
堅持數字驅動,加快突破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加快布局若干數字經濟新興產業。加快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提升發展通訊與網絡、集成電路、高端軟件等產業。
以產業化數字化發展導向,加快發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跨境電商、社交電商、新零售、移動支付等新業態新模式,重點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數字地理信息、數字創意、數字安全、數字旅游、數字教育、數字物流、數字港口等領域的應用。
(二)先進制造產業
搶抓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硬件技術爆發式涌現、融合式衍生契機,加快攻克制約先進制造產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關鍵技術,充分運用新技術推動環杭州灣區域先進制造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提升發展汽車關鍵零部件、新能源汽車等汽車制造。
以杭州、寧波為龍頭,打造汽車產業引領區;以舟山、嘉興、紹興等為核心,打造航空產業集聚區。
(三)新材料產業
搶抓新材料產業新興細分領域發展契機,加快推動新材料高端化發展。立足優勢,瞄準行業需求,面向前沿,強化創新平臺建設,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推進新材料產業化和規模化應用,加快打造特色產業鏈,促進新材料產業鏈縱向延伸、橫向拓展。
以“鏈式發展”為導向,提升發展稀土磁性材料、電子硅材料、高性能金屬材料、高性能纖維材料、光伏材料、化工新材料、海洋新材料等優勢產業;
以“支撐行業”為導向,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材料、高性能膜材料以及電子信息與智能材料;
積極發展石墨烯、3D打印材料以及材料基因組等前沿領域。支持寧波、杭州、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協同錯位發展,打造特色優勢新材料產業集群。
四、壯大產業發展主體
順應創新全球化發展趨勢,聚焦人才、技術、資本三大產業創新要素,積極對接全球創新尖峰地區,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一)壯大高科技企業梯隊
按照“分類施策,創新提升”原則,聚焦科技型初創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行業領軍企業,加快構建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帶創新型企業梯隊,打造產業高端化、創新化發展生力軍。加快培育科技型初創企業,推動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向高成長、新模式與新業態轉型,遴選培育一批掌握產業“專精特新”技術的科技型高成長企業。
(二)引培一流產業人才
圍繞數字經濟、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領域,深入實施國家省市各級人才計劃,引進集聚一批帶項目、帶技術的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推動環灣區域各縣(市、區)圍繞產業創新發展需求,構建產業發展緊缺高層次人才信息庫,繪制產業人才地圖。
五、構建產業創新體系
堅持“高舉高打、瞄準前沿、開放創新”原則,以建設重大產業創新平臺、開展重大技術創新專項為抓手,協同創新,不斷強化產業技術創新供給源頭,夯實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力,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級。
六、優化產業雙創服務
以提升發展區域科技服務業為核心目標,以“強化硬載體,提升軟服務”為發展路徑,完善專業化創業服務體系,高標準建設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提升發展科技服務業,打造雙創服務升級版。
七、構建一體化新空間
結合區域資源稟賦,功能載體區域分布特征,統籌規劃布局全域創新功能、產業功能,整體構建“三廊多基地(園區)”的產業空間格局。
八、推動協同開放發展
(一)構建全省一體化發展格局
深入推進全省一體化建設,分類指導扎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引導建立各具特色、協調共進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
(二)融入長三角產業生態圈
緊抓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開展長三角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打造融入承接上海、南京等區域產業、技術、人才、企業、資本等要素聯動發展的重要載體。
(三)融入全球產業價值網絡
發揮區域民營經濟活躍的特色優勢,推動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并購、技術合作等多形式的產業合作。
九、實施保障
(一)加強區域統籌聯動
堅持“省市協同,部門聯動、優化集成”的原則,設立環杭州灣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領導小組,建立省、市高技術產業發展多級聯動機制,統籌指導和協調重大政策制定、重大問題解決和重要工作推動,形成區域合作工作協調推進機制。
(二)創新產業招商模式
支持環杭州灣各縣(市、區)、高新區制定并發布高新技術產業地圖,明確各區域重點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建鏈補鏈”領域,針對性開展產業鏈招商、平臺招商和科技招商。
(三)強化產業政策支持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各項高新技術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加快推動在產業雙創服務提升、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育、產學研技術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創新。
(四)深化體制機制創新
依托自創區、自貿區體制機制靈活優勢,探索構建“雙自聯動”體制機制,實現自創區和自貿區政策互動、聯動發展。加快建立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配套的社會信用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風險管控體系,增強產業政策對新業態的適應性和實用性。探索推動國家高新區、產業園區/基地開展人事薪酬管理機制試點。
浙江省科學技術廳
2019年12月9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