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楊金純:詮釋《中國校服采購現狀調查》的意義
1月11日,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發布國內首個《中國校服采購現狀調查》報告,編寫委員會、聯合編寫發布單位國浩律師事務所和研究中心成員單位企業等共同就中國校服采購的法規與政策現狀、供需概況、典型模式、監管現狀等采購相關方面展開了分享與討論。中國校服采購逐漸呈現出市場化的發展態勢,促進了行業近十年來的品質化、品牌化態勢,對于依然存在市場競爭機制不足、區域行政壟斷、規范化程度不高等問題,需各方共同發力進一步推動立法完善、規范校服采購模式,推動校服優質供給。
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楊金純表示,雖然中國校服采購模式復雜,但只要政府、學校、企業能夠真正做到為學生考慮,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學生的利益放在首位都將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因此,監督方只做好監督,不越界、不錯位;建議方只提寶貴建議,不拍板、不包攬。實際采購過程中做到去行政干預和權力主導,將校服的選擇權歸還給學生和家長,通過市場的手段,既滿足學生和家長的實際使用需求,又可以促進校服產業的長久健康發展。”
報告顯示,目前在國內主導校服釆購的單位主要有政府、學校和家長委員會。由這三個單位自主組織或委托招標代理機構通過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競爭性磋商、詢價、備案等方式選購校服。
校服行業由于其特殊性,一直以來受到了多部門的較強監管。據《中國校服采購現狀調查》報告顯示,經不完全統計,校服部門的監管體系涉及國家發改委及各地分支機構等15個部門。校服行業橫穿了教育和服裝兩個跨度較大的領域。一方面,作為校園美育的一個微小載體,難以進入教育主管部門的日常視線范疇;一方面,校服的質量與采購監管又因其特殊性區別于流通領域服裝,“多部門、強監管”的管理格局由此形成,市場競爭機制不足的弊端也伴隨家長的品質、審美需求升級而日益凸顯。
據報告聯合編寫單位國浩律師事務所律師朱玉娟介紹,無論從國家層面的教育部還是地方層面的各地教委或教育廳(局)出臺的校服管理文件,均屬于指導性規范文件,不屬于立法性文件,效力層級低,沒有法律強制約束力,各地教育部門可選擇性接受“指導”。“厘清校服采購中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委會/家長的職責、角色和定位對于規范校服采購至關重要。”
針對相關問題報告認為,推動立法不僅僅是公權力機構的職責,行業協會和校服企業在推動制定法規規章中有重要的話語權。行業協會或商會可在行業調查、行業統計、行業標準制定、行業資源整合、行業交流對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