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項領先科技烏鎮“論劍” 新成果聚集芯片和人工智能
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企業家們相聚一堂,新興技術成為高談闊論的焦點,這也是烏鎮峰會的重要主題。
10月20日下午,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上,公布了15項最新科技成果,涵蓋了5G應用、人工智能芯片和平臺、以及底層計算等技術。
具體名單包括鯤鵬920(華為)、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異構融合天機芯片(清華大學)、統一自然語言預訓練模型與機器閱讀理解(微軟)、360全視之眼——0day漏洞雷達系統(360安全)、特斯拉完全自動駕駛芯片(特斯拉)、飛槳(百度)、POLARDB:基于存儲計算分離與分布式共享存儲架構的云原生數據庫(阿里云)、思元270(寒武紀)、科技向善——通過科技手段助力現代智慧城市綜合治理實踐(騰訊)、人工智能算法平臺Brain++(曠視科技)、硅立方浸沒液冷計算機(曙光信息)、IPv6超大規模部署實踐與技術創新(中國電信)、智慧企業的AI創新與深入應用(思愛普公司)、Versal自適應計算加速平臺(賽靈思公司)、民用飛機制造5G創新示范應用(中國商飛)。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現場表示:“互聯網的迭代推動人類社會進入全面感知、可靠傳輸、智能處理、精準決策的智能時代。預見這些變化,正是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的宗旨。”
芯片、人工智能成主角
從今年發布的“黑科技”來看,芯片、人工智能、5G等領域占比最高, 此外,云計算、數字化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方面的案例也入選。
而芯片平臺的比例比往年都高,有5個席位,占據了科技成果的三分之一。分別是華為的服務器芯片鯤鵬920、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異構融合天機芯片、特斯拉完全自動駕駛芯片、寒武紀云端AI芯片思元270和賽靈思Versal自適應計算加速平臺。
其中,中國企業的芯片有三家,比如兼容Arm架構的鯤鵬920處理器,是華為布局多年的服務器芯片,被業界視為對標英特爾x86架構服務器芯片的有力競品。根據華為方面的介紹,在典型主頻下,華為鯤鵬920 SPECint?_rate_base2006分數評估超過930,比業界主流處理器高25%。鯤鵬920具有高吞吐的優勢,與業界主流處理器相比,其內存帶寬高60%。
華為Cloud & AI產品與服務總裁侯金龍表示:“處理器是整個計算產業的基礎,華為從2004年開始投資研發第一顆嵌入式處理芯片,歷經15年,目前投入超過2萬名工程師,形成了以‘鯤鵬+昇騰’為核心的基礎芯片族。華為將按照‘量產一代、研發一代、規劃一代’的節奏持續投資芯片。”
侯金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未來5年華為有計劃再投30個億打造整個鯤鵬產業,并計劃一年推出一代系統。”
清華大學的天機芯片具有計算存儲融合和去中心化的眾核架構,不僅能支持計算機科學導向的機器學習算法和神經科學導向的神經形態計算模型的獨立部署,還能支持兩者的異構建模,為發展通用AI提供一種新型的計算平臺。并且,天機芯片的相關論文今年還曾登上學術雜志《Nature》封面。
再看寒武紀AI芯片,思元270采用臺積電16nm制程工藝,其處理稠密機器學習模型的理論峰值性能提升至上一代思元100的4倍,達到128萬億次(INT8);在定點訓練領域取得關鍵性突破,支持低精度(INT8、INT16)和混合精度訓練,并支持多種運算精度,包括INT4、INT8、INT16、INT32等,INT4下理論峰值達256萬億次。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芯片,基本都和人工智能息息相關。特斯拉的自動駕駛芯片顯而易見,用于AI最大的場景——自動駕駛。賽靈思的Versal平臺為云、邊、端提供AI推理支持。寒武紀的AI芯片思元270用于云端,至此寒武紀也完成了云邊端的AI產品布局,天機芯片也是面向人工智能場景,提供異構計算能力。
除了芯片上的人工智能,此次獎項中還有人工智能系統和應用,比如百度的飛槳、曠視的算法平臺、智慧企業的AI創新、微軟的訓練模型。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占到科技成果的半壁江山,巨頭公司和創業公司群雄逐鹿。
關注底層技術
世界互聯網大會已經不僅僅關于互聯網,而是越來越像IT技術產業峰會,更重視科技帶來的創新。從前大家談及互聯網,往往聯想到上層應用、商業模式的創新,如今,企業家們在華山頂上論道技術。
在近兩年貿易摩擦、技術封鎖等變幻莫測的外部環境下,國內對于技術的熱情和關注度高漲,并且更加意識到基礎理論、底層科學的重要性。
同時,不論是企業還是消費者,也在等待技術創新帶來紅利。大家期待5G商用,帶來B端和C端的新應用,期待人工智能加速普及,成為降本增效的普惠技術。
“未來企業的機會,要走向上游,競爭會從拼人口紅利,走向拼技術。技術創新,是數字經濟最牢固的支撐。”網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磊在會上說道。
面對新的技術趨勢和科技環境,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企業展示科技力量,并對外披露底層技術布局。此次發布的15項科技成果就是對今年技術發展的一次總結,不論是人工智能還是智能計算能力,國內企業在一步一步往更核心的技術探索。
比如,百度的飛槳平臺已經醞釀多年,類似于人工智能應用的底層操作系統。百度CTO王海峰介紹,飛槳以百度多年的深度學習技術研究和產業實踐為基礎,集深度學習核心框架、基礎模型庫、端到端開發套件、工具組件和服務平臺于一體,是全面開源開放、技術領先、功能完備的產業級深度學習平臺,賦能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目前,飛槳已經全面開源開放,服務150多萬開發者,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服務業等行業。
在AI領域,曠視也在核心領域布局。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表示,2014年開始研發的Brain++是一套端到端的AI算法平臺,目標是讓研發人員獲得從數據到算法產業化的一攬子技術能力,不用重復造輪子也可以推進AI快速落地。Brain++還引入了AutoML技術,可以讓算法來訓練算法,讓AI來創造AI。
再看底層的計算能力, 據中科曙光總裁歷軍介紹,曙光硅立方浸沒液冷計算機,融合了計算機體系結構、高效制冷、高速網絡、海量存儲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突破了傳統冷卻方式,攻克了制約產業發展的能耗瓶頸,以高密度算力,支撐AI、大數據、云計算等應用,為科學探索、產業升級提供計算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