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Klevis Koco: 混合使用空間的趣味魔法師
阿爾巴尼亞裔建筑師Klevis Koco乍看上去和活躍在上海的那些年輕外國人沒什么兩樣:他時髦、友善、享受上海生活、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更國際化的思維……而實際上,這是一位相當有分量的年輕人,中國緣也更深:Koco能講五門語言,其中包括一口流利的中國話。這是因為早在1997年,他就通過一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贊助支持的交流機會來到中國,此后他于2003年再次來到中國,并選擇在上海同濟大學就讀。畢業后他一直留在中國發展,參與設計了阿里巴巴西溪園區等著名項目。如今,年紀輕輕的Klevis Koco已經擁有豐富的與中國政府及私營部門合作的經驗,并且最新升任了國際著名建筑設計專業公司HASSELL的董事。他帶領團隊,出色完成了上海萬科三林商場改造、上海南豐大廈項目以及虹口北外灘濱江公共空間貫通等項目。
Klevis Koco。資料圖
2019年是HASSELL和Klevis Koco的豐收年,他們設計的成都“熊貓之都”項目,在新加坡景觀建筑獎及規劃獎評選中獲得兩項大獎,包括2019新加坡景觀建筑大獎杰出分析獎和規劃獎,以及2019年新加坡規劃師協會(SIP)最佳規劃獎銅獎。
雖然設計項目繁多,但Klevis Koco最擅長及感興趣的,是城市混合使用空間(mixed-use space)的轉型和改造。這也是當前中國建筑設計行業的重要議題。眼下,國家在大力鼓勵線下零售體驗(offline Retail)的消費模式,城市空間、線下體驗以及城市生活品質息息相關。如何在商業空間內為大眾打造“第三”空間、為日常生活創造多元化體驗和文化價值,正是Klevis設計策略的關鍵所在。
日前,Klevis Koco在上海徐家匯的工作室內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分享了如何在商業空間內靈活打造混合使用空間,以提升城市生活的多元體驗,滿足人們的深度需求。他也在城市生活中還有哪些更新、更好的空間模式有待開發方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21世紀》:請以在中國正在進行中的項目為例,闡釋你們在規劃設計上的核心理念?你們的核心價值觀?
Klevis Koco:最新上海靜安區的項目還在保密協議中,過多細節不便透露。總的來說,這個混合使用空間的打造突出國際化+本地化,呈現出多樣性,強調與周邊的關聯。其中,人的需求更豐富,而不是傳統的單一體驗。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創造深受人們喜愛的場所”。這個最終目標和開發商的目標不沖突,強調打造人的體驗,使用者受到更多的重視。
《21世紀》:在打造混合使用空間(mixed-use space)方面,海外的最佳范例是怎樣的?你們的實踐經驗是怎樣的?
Klevis Koco:我們在澳洲有兩個項目非常有代表性。一個是珀斯的Brookfield Place城市綜合體項目,我們從景觀、建筑、室內三部分介入,白天的辦公空間,在晚上會吸引人們繼續留下,成為“目的地”。我們在設計上強調動線,打造“有趣的空間”,讓新舊之間形成有目的性的連接。另一個案例也是在珀斯的,希伯尼安廣場和Westin酒店綜合體開發項目,它拿到了一個文化歷史重塑相關的獎項。
三林印象城。圖片由Hassell提供
《21世紀》:在打造混合使用空間時,你們如何在設計細節上使社群交流更自然,空間打造更成功?
Klevis Koco:以我們已完成的項目上海三林印象城改造為例,以前的老式購物中心沒人去,我們和萬科聯合改造了這里。它在功能上是商業為主,但目的是先要吸引人過來,要有好的體驗,消費只是一個結果。我們事前對周邊居民做了很深入的調查和了解,以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場域。之前是一座小樓的地方,被賦予了一個下沉式廣場,廣場上設置了可以替換的雕塑藝術品,提供了一個可更新的、活動和表演的場所。
如今,一線城市已經過了消費狂熱時代,人們要的是體驗。過去設計過程中一些成熟的手法,動線、商業策略都在變化。以前的綜合體設計中沒有太多的文化、體育設施,傳統上以辦公、商業、酒店為主,現在則成功結合了小型圖書館等設施。人們不是為了消費而來,卻可能更愿意消費,是順便的消費。所以說,博物館、文化、體育設施,正越來越成為混合使用空間的核心。在這方面,開發商和合作人的接受度也在慢慢提升。
Hassell上海靜安新項目。圖片由Hassell提供
《21世紀》:以上海項目為例,你們有哪些設計是特別為當地居民的獨特生活習慣和體驗偏好而做的?
Klevis Koco:以我們眼下的靜安項目為例,外立面采用了現代材質和有一定歷史感的材質相輝映的做法,運用了紅磚。在老靜安人的記憶里,此地以前是菜市場,是人流密集的地方,節奏放緩慢的地方,我們在內街上保留了這一特質,在設計上給人一定的理由,讓人能夠停留下來。
《21世紀》:你們是否研究了混合使用空間尚待發掘的新的面向?以及可能為未來的人群帶來哪些足夠新鮮的體驗?
Klevis Koco:非常有趣的一點是借助3D技術,綜合體中的制造環節不需要去工廠了,而是于一些小空間內,3D出精巧的作品。人們進入這個空間,可以買成品,可以定制,這種可參觀、可介入、可銷售的空間,從制造過程開始就是開放的,屬于消費、購物的新方式。另一個趨勢是市中心的融入自然。尤其是上海,一些裝飾性的綠地已經轉變成人們可以利用的,同時,室內外的界限也開始模糊。我們靜安新項目的寫字樓入口,就不再是常見的那種空闊的廣場,而是一個樹陣,可以遮陽,更宜行走。第三個趨勢是設計串聯的體驗,將城市相鄰區域連起來,比如商區、居住區、博物館……在一個更大的尺度上提供連串的美好體驗。
《21世紀》:上海近幾年做了大規模的沿黃浦江綠地改造以及綠道貫通,請評價這些規劃設計上的亮點?以及你所認為還可以更優化之處?
Klevis Koco:事實上我們事務所曾參與浦江東岸開放空間貫通設計的競標,方案旨在創造一片依河畔而建的城市森林,由200萬棵樹組成,代表上海的200萬孩子。這個方案進入了最終入圍名單。我們真正參與設計并且實施的,是虹口北外灘濱江公共空間貫通項目。我們規劃設置了三條活躍的路線,形成連貫的濱江空間,打通之前被切斷的區域,以供人們使用2.5公里長的岸線。我們使用花園式綠地縫合、串聯了不同特色區域,并于水岸區設置了豐富的活動場地功能。這個設計使虹口回歸到100年前的城市角色,重塑了其歷史上獨特的公共綠地身份。總體來說,整個上海濱江綠道貫通的行走體驗是非常好的,我們最后判斷一個項目是否成功,還是要看人們怎么用它,是不是喜歡用它。至于還可以更優化的地方,我認為是浦江兩岸的通道可以再加強。這也是水岸城市共有的問題。如何在設計手法上達到一點對多點的效果?需要水上交通來加強。地鐵這種方式更多是實用性,要通過更好的設計完成一天愉快的漫步,而不使其因江水中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