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踏破”華菱鋼鐵門檻:2月至今股價大漲近七成 “壓減產量”重修行業預期
從2月初算起,華菱鋼鐵前前后后接待了10輪機構的調研,這在其他鋼鐵股中是絕無僅有的。
期間,不乏私募直言“公司估值偏低的原因和應對措施”,對此公司也只能坦誠相告,“鋼鐵行業屬于成熟的周期性行業,市場關注度不高……公司業績雖然穩居行業第一方陣,但估值卻明顯低于行業平均,業績與估值不匹配,公司績優低估值特征凸顯。”
不成想,隨后機構對華菱鋼鐵的關注度驟增,股價也開始“價值回歸”,并從1月末的5.04元一路升至8.56元,區間最大漲幅達到69.8%。直至3月16日,華菱鋼鐵方才出現較為明顯的回落。
其背后,是熱門抱團股的連續殺跌、鋼鐵股的逆勢崛起,以及國內鋼材價格的連續走高和下游機械、汽車行業所帶來的旺盛需求。
更為重要的是,在2016年初化解鋼鐵過剩產能,促使鋼鐵業供需關系發生逆轉。如今,站在“十四五”新起點,未來該行業是否也存在潛在的政策調整預期?甚至,可能會導致行業供需發生改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到,在減少碳排放的大背景下,目前業內已經形成了壓減鋼鐵產量的預期,工信部此前已經多次表態“產能、產量雙控”,以確保2021年全國粗鋼產量同比下降。
供給端可能減弱,但是以機械、汽車為代表的終端需求,卻仍然處于從疫情走出的恢復性增長的當中。
一加一減之下,行業預期隨之改變。映射到資本市場,就是板材、建材期貨,以及A股鋼鐵板塊的階段性走強。
“成熟的周期性行業”翻身
華菱鋼鐵的官方回復,十分到位。
鋼鐵,屬于成熟的周期性行業,這決定了“總盤子”的大小,缺乏增量空間想象。正因如此,鋼鐵股多數時間是被資本市場所忽視的對象。
在基本面不發生重大改變的背景下,難以引發市場關注。上一次鋼鐵股的系統性上漲,還要追溯到2016年開啟的供給側改革階段。
但是就2021年初至今的表現來看,鋼鐵股卻成為了二級市場少有的贏家。
尤其是在新能源、白酒等抱團板塊集體殺跌的環境下,鋼鐵股的強勢顯露無遺。2月1日至3月15日,申萬18只白酒股全部下跌,平均跌幅達20.06%,光伏兩大龍頭隆基股份、通威股份分別下跌23.78%、32.39%。
反觀鋼鐵股,同期卻取得了20.4%的上漲,華菱鋼鐵和從“1元退市紅線”回歸的包鋼股份更是取得了超60%的上漲。如此明顯的輪動,恰如華菱鋼鐵回復中提及的一樣,公司績優低估值特征凸顯。
2019年,華菱鋼鐵曾因收購華菱湘鋼、華菱漣鋼、華菱鋼管等公司股權,導致重組后股本數量增加。
但是,即便按照膨脹后的股本及2020年的業績預告測算,該公司重組后每股收益仍然達1.0279元/股-1.0605元/股。換言之,在1月末公司股價起漲前,其估值不足5倍。關鍵是,其他鋼鐵股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
三鋼閩光,2020年預計每股收益1.04元,折算后同期估值6.1倍;馬鋼股份,2020年預計每股收益0.2575元,同期折算后估值9.9倍……
彼時,殺跌資金從抱團股中撤離后,則需要尋找新的配置方向,此時具備低估值優勢的鋼鐵股順其自然地進入了機構視野。
需要指出的是,在前期抱團股的拉漲過程中,熱門與冷門行業間估值水平被急劇拉大,并走向了兩個極端。
甚至,部分地產股還曾出現3.3倍估值的案例。同鋼鐵股一樣,在該公司披露2020年數據后,股價開始連續漲停。
這一案例,同樣可以為上述二級市場資金從高估值板塊流向低估值行業的判斷,提供佐證。
機械、汽車需求帶動,板材暫成贏家
二級市場板塊輪動只是一方面,股價的上漲同樣少不了基本面因素的支撐,鋼鐵股也不例外。
其中,最為核心的變量,就是鋼材價格與原材料成本的變化,這直接決定了企業利潤空間及盈利能力的高低。
而就2021年初以來的市場演變來看,鋼鐵企業至少迎來了階段性的喘息機會。
2020年4季度,鐵礦石、焦炭價格連續走高,成本抬升壓力下,鋼鐵企業被動調價以保護自身少得可憐的利潤。2021年初開始,鐵礦石高位滯漲、焦炭價格迅速回落,而鋼價卻仍在不斷走高。
3月3日,螺紋鋼期貨主力合約創下4924元/噸高點,相當于重歸2009年“四萬億”價格區間;同日,熱卷期貨漲破5000元/噸關口,創2014年上市以來新高。
“就板材而言,去年四季度開始價格迅速上漲。一方面是受到需求拉動,去年11月、12月基建產品數據快速增長,另一方面也受到近期唐山限產影響,當地成品材主要以熱卷、帶鋼為主,從而對板材帶來較明顯支撐。”東海期貨黑色金屬首席研究員劉慧峰指出。
通過成本、產品定價模型,他測算出的結果顯示,2021年初開始,鋼鐵生產企業盈利能力有所恢復,其中熱卷近期噸鋼利潤小幅回升至150元至200元/噸。
就中長期而言,國內外制造業處于從疫情恢復當中的補庫存周期,工業企業庫存處于較低水平,同時疊加國內刺激消費的帶動,也對上游原材料構成了需求支撐。“如果補庫存能夠兌現,至少上半年鋼價問題不大。”劉慧峰表示。
對比下游各細分需求方,也可以看出板材的基本面要明顯高于建材。
僅就華菱鋼鐵而言,該公司接受機構調研時便指出“冷、熱軋薄板產品,在汽車、家電、工程機械行業需求旺盛的背景下,訂單飽和程度高”。
相比之下,建材下游對應的地產與基建,目前景氣程度要略遜于機械、汽車行業,這從后者不斷向好的銷售數據便可看出。
對應到A股市場,則可以將板材企業視為機械股、汽車股的延伸,同樣能夠享受到下游行業景氣度提升的紅利。
也正是在這一邏輯推動下,板材產品收入占比較高的鋼企成為了領漲品種,包鋼股份、寶鋼股份、新鋼股份均是如此,以管材為主的上市鋼企同期漲幅明顯落后。
反觀華菱鋼鐵,不僅板材收入占比近半,公司還是國內工程機械巨頭中聯、三一、徐工主要供貨方,疊加上述低于同行業的估值優勢,最終在2月至今的鋼鐵股上漲行情中,脫穎而出。
“碳中和”重塑行業預期
股價的波動,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期貨投資,即當前的股票價格是包含了市場各方對未來預期的計價。
上述基本面、二級市場環境的改變,于鋼鐵股而言仍然僅局限于當下,其股價的集體上漲是否也包含了對未來預期的計價?
不然,僅僅是基本面的階段性向好,緣何又會引發券商、公募、私募如此密集的調研?
2016年,“十三五”初期,國內鋼鐵行業去產能開啟,并在2018年提前完成鋼鐵業1.5億噸去產能目標。如今,站在“十四五”的起點,是否同樣也面臨著類似的契機?
這并非不可能,至少在行業內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明確的“壓減產量”的預期。
對此工信部已經多次公開表態。2月8日其官網發布的《繼續奮斗勇往直前開啟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文章就指出,“2021年,要以深化鋼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抓好去產能工作,出臺并落實《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嚴禁新增鋼鐵產能。研究制定去產量工作方案,實行產能產量雙控政策,確保2021年全國粗鋼產量同比下降。”
上述機構調研過程中,也多次提及“碳中和與2017年的供給側改革有點類似,對鋼鐵行業的格局和公司未來發展會有什么影響?”“鋼鐵企業未來將在哪些方面減少碳排放?”等問題。
顯然,機構投資者更為看重的是,碳中和對鋼鐵業未來運行趨勢改變的潛在可能。
“現在不確定的是,壓減粗鋼產量的目標能否實現?具體又會通過什么方式來縮減產量?”劉慧峰表示,一種可能是參照“鋼鐵重鎮”唐山的經驗,對污染物排放的總量進行限制。
2月27日,唐山市發布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減排方案,以鋼鐵行業為試點實施總量管控,并逐步推廣,總體目標是2021年污染物排放量同比減少40%以上。
“2020年唐山粗鋼產量1.44億噸,相當于2021年產量釋放只有去年的60%,預計削減產量超過5000萬噸,相當于全國產量同比減少5%至6%。”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指出。
當然,上述預計減少的產量只是測算值,不過王國清跟蹤近期產量變化后發現,從3月份前期數據來看,超過5000萬噸預估值稍大,但是最近兩天當地產量回落后,相對符合這一預期。
在她看來,鋼鐵是僅次于電力行業的排放大戶,在碳減排、冶煉技術未出現明顯改變的背景下,壓減鋼鐵產量將是長期趨勢。
至于具體方式,則可能以環保違規違法的企業開刀,如企業原本績效評級為A或B級的企業直接降級處理,迫使其生產受到更為嚴格的限制。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唐山也已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評級體系。今年3月,唐山便曾對21家企業績效評級進行降級調整,其中涉及多家長流程鋼鐵生產企業及焦化企業。
種種因素疊加,最終促使鋼鐵業預期作出調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