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援疆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新疆京和紡織用科技和責任灌溉這片大漠
新疆紡服:續寫奇跡?
漫漫黃沙,悠悠駝鈴。曾經的絲綢之路上一隊隊商賈騎著駱駝穿過這片大漠,將茶葉、瓷器等當時暢銷的貨品運至歐洲,通商往來,好不熱鬧,盛世繁華,流傳千古。
今天,在新的世界政商格局下,中國正在持續推動重現古絲綢之路的盛況,“一帶一路”建設如火如荼。而作為其中重要驛站、橋頭堡、向西出口的重要陸上樞紐——新疆,在新時代下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和責任。
2014 年國家在新疆提出“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百萬人就業”戰略,同期提出的各項優惠政策使得新疆成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投資熱地和政策洼地。在政策機遇和時代機遇的雙重利好下,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一日千里,取得顯著成就。
新疆紡織規劃綱要發布前后正是當地紡織發展的一個明顯轉折點。據悉,在疆備案的紡織服裝企業從2014 年初的560 家增長到2017 年底的2703 家,其中內地來疆投資設廠企業由4 年前的數十家增加到616 家,實際投資額超過800 億元,占行業的70% 以上。此時的新疆大地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了各種廠房和園區,“三城七園一中心”就是一個顯著的代表,而這樣的發展絕對可以稱得上奇跡。
然而,今年3 月25 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下發了《關于嚴格控制棉紡產業無序發展的緊急通知》文件,強調立即停止棉紡產業在建項目建設和所有擬建項目前期工作。文件一出,讓紡織人士的心揪成一團。新疆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以來,由于政策及棉花原料的優勢,棉紡一直是增長最快的版塊,突然而至的急剎車引發了眾多議論,其中的焦點主要在于后續政策是否會調整,調整之后對于整個新疆紡服產業發展方向的影響。
接著不久,4 月4 日新疆召開了紡織服裝產業促進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自治區紡織服裝產業政策的通知》和《自治區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2018 年行動方案》,明確了今年“對于南疆四地州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實施重點支持”的指導思想,并對針對暫停在建、擬建一事發布了一系列公告和解決辦法。
至此“叫停風波”塵埃落定。然而,其實對于新疆這樣一個特殊地區,各種議論和關注是始終并存的。對于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和定位,未來的方向,前景的展望并沒有因此戛然而止,反而越發令人感到撲朔迷離。究竟新疆紡服產業如何能夠把握雙重機遇取得升級發展?究竟未來應該沿著怎樣的道路、方向引導產業自立自強?對于新疆,每一個關注其發展的紡織人心里都存有自己的疑問。對于新疆,我們還需“繼續走進”。
本刊開設“走進新疆”專欄,搜集紡織服裝領域的援疆樣板,講述不同的援疆故事,力求最真實的還原新疆紡服產業面貌,開啟新一輪聚焦新疆、建設新疆的熱潮。
在新疆這片的遼闊的土地上始終不乏維漢民族一家親的感人故事。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援疆血液流入新疆、建設新疆,涌現出了一個又一個攜手共進的美好瞬間。
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歷史背景,新疆工業基礎落后,尤其是南疆更是多年來始終保持著以農耕為主的發展模式。而在南疆和田地區,在新疆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當下,一家來自北京的紡織企業——新疆京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京和紡織)在此用科技和責任譜寫了一曲感人的援疆旋律。
和田是北京對口援疆地區,京和紡織是北京時尚控股及所屬光華集團、佳華泰公司共同投資興建的援疆企業。2018 年4 月,北京市黨政代表團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商對口援疆和脫貧攻堅工作。北京市委書記蔡奇表示,北京市要堅決貫徹黨中央治疆方略和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對口支援、助力新疆脫貧攻堅是北京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北京市要以首善標準,科學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把對口援疆納入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謀劃,作為北京分內的事、應盡的職責來辦。蔡奇表示:援疆脫貧首先要集中力量解決產業就業不足致貧的問題,通過積極推進產業對接,幫助培養產業工人隊伍,增強受援地區的造血功能,積極實施產業幫扶。
而在新一輪北京援疆的隊伍中,京和紡織是唯一一家紡織服裝企業,他們將產業定位在了近年來發展迅猛的“產業用紡織品”。
定位產業用 “科技援疆”成效顯著
在京和紡織你可以看到一排排新式棚房,里面種植的西紅柿、黃瓜、草莓、櫻桃、白蜜瓜相映成趣。“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保溫篷房”,擁有多項專利技術,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內領先水平的科學技術成果;而且它也是產業用紡織品首次應用于農業設施行業,填補了目前市場上該類產品行業標準的空白。”新疆京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振啟訴記者。
朱總今年62 歲,是京和紡織的總經理。2015 年10 月,他放棄了北京的安逸生活,帶著34 名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來到和田,在茫茫戈壁灘上,頂著漫天黃沙,沒日沒夜地苦干了5個月,建成了一座嶄新的現代化工廠。京和紡織2016 年投產以來,已經把織布、涂層、制成品,產業用紡織的全產業鏈生產從北京遷到了和田。京和紡織黨支部書記、行政副總經理董家琪告訴記者,朱振總經理把最優秀的管理、技術團隊派到這里,把專利技術無償提供給京和,把市場讓給京和,就是要讓京和紡織開好局,扎好根,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從2016 年8 月投資至今,京和紡織累計完成投資2 億元,實現銷售3.5 億元,實現利稅2396 萬元,企業發展勢頭良好。
據悉,京和紡織自主研發的保溫可拆卸柔性節能篷房由環保材料組成,可回收進行二次使用,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建筑及生產垃圾,保溫篷房安裝便捷,可全天候施工,還可抵御十級的大風。與傳統土坯、磚混日光溫室相比可提高30~40% 的土地利用率。
“公司研制的保溫篷房是推動設施農業轉型升級的好產品,得到了時任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指揮盧宇國的高度認可,他表示我們的產品在新疆大有可為。”朱振說。與傳統大棚對比,可移動保溫膜結構日光溫室是利用太陽光給溫室增溫,滿足冬季喜溫性蔬菜的生產需求,無需再進行人工補溫。在外界氣溫為-25℃的情況下,僅靠日照熱源,早晨揭簾時溫室內溫度可達6℃以上。“保溫篷房的保溫效果可達到新疆地區厚度為3~5 米的傳統大棚。”
目前,京和紡織科技生產的1000 多棟新型保溫篷房已經交付使用,讓當地村民不僅有地兒住,還有了種地的營生,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棚房不僅成為北京國企支援邊疆的“新名片”,更如同一泓清泉,為茫茫沙漠帶來了活力生機。
立足人才培養 “責任援疆”造福千秋
然而援疆建廠對于企業來說不僅僅是生產的轉移,更多的責任是對新疆整體競爭實體的提升,說到根本還是人才的培養、就業的拉動。
朱總說:“作為一家北京國企,我們認為援疆脫貧不僅要提供項目產品,更重要的任務是培養產業工人隊伍,提供智力支持,并帶動當地就業。”據悉此前,和田當地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工人隊伍,2016 年8 月,京和紡織投產,三個月內招錄了815 名農牧民進廠當上了工人。由于牧民沒有產業工人素質,再加上語言不通,理解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企業的規章制度難以落實。朱振等26 人組成的北京管理團隊,認真仔細地研究維族職工的心態,把各種規章制度簡化成簡單的數據,逐條翻譯成維語,張貼在傳達室、車間和食堂,對企業進行嚴格細致的全面管理。“這批接受過培訓的員工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們現在已經是各個車間的骨干力量。”朱總說。
朱總還獨創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在公平、公正、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對維族職工全面施行國企標準管理。他把計件工資制度帶到京和,讓維族職工享受到與北京相同的計件工資標準,計件分值向職工公布,每天出多少產量,掙多少錢,讓職工心里有數。在一系列先進管理制度的激勵下,職工也從“讓我干”轉變成“我要干”,通過精心培育,一支維吾爾族產業工人隊伍逐步成長起來。
記者了解到,目前公司為600 多名維族員工提供了就業崗位,其中182 人來自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企業員工月平均工資3019 元,基本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通過“京和人”的辛勤努力,目前京和紡織已直接帶動當地910 名貧困人口脫貧,企業二期項目完成后,將再安排1000 多名貧困人口就業。當被問及今后的援疆脫貧打算時,北京時尚控股黨委書記、董事長吳立表示,他們將繼續堅持首善標準,強化政治擔當,細化工作舉措,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助力和田地區精準扶貧,努力為和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早日實現群眾脫貧做出貢獻,努力讓習近平總書記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企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