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京津冀協同路徑與共促內循環發展的思考
白玉生 /文
編者按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全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上升。紡織行業依然處于深度調整轉型階段,要立足我國現代化發展新目標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以“十四五”為新起點,適應新形勢,實現新發展。
內循環正在成為經濟熱詞。時代大潮,洶涌澎湃,“經濟內循環”是應對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重要戰略選擇。告別粗放式發展的單一外向型經濟,扎實練好內功,也將成為中國紡織服裝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契機。
智者不惑,勇者無懼。《紡織服裝周刊》特推出“紡織內循環進行時“系列報道專欄,深入紡織服裝產業鏈,分析“內循環”中的機遇與挑戰,提煉行業發展新動向。
系列報道將邀請產業鏈中的纖維、面料、服裝、家紡等上下游企業及行業專家、領導、經銷商、設計師等展開探討,推動紡織服裝業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之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新形勢下,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略下,京津冀三地服裝產業又該如何協同,如何以內循環為抓手,優勢共享,共謀發展?

01
京津冀協同

作為一項重大國家戰略,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
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02
大趨勢下產業的響應
“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給三地服裝產業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和大環境。自2014年9月起,三地行業協會開始行動,包括舉辦各類論壇、大賽、產學研結合等活動,大家都在力求探尋或嘗試一體化的方式及方向;同時,自2015年起,北京許多服裝生產企業陸續開始遷出,津、冀地區尤其后者是最大承接者。
不過,河北雖承接了來自北京的產業轉移,卻沒有帶來人才的大量輸入。三地產業間的互動,仍需要更具實質性的協同工作機制或措施落地。

03
三地優勢和現狀
北京 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和人才儲備,集聚北京服裝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等國內外知名時尚、藝術類高等院校及紡織科研院所,每年培養大量時尚產業所需的設計師、高級技師等專業人才,擁有一批國際水準的設計師隊伍。
北京有最成熟的消費群體,2019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達到43038.29元/人,較2018年增長了3195.6元/人,增速為8.02%;北京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達到46358.17元/人,較2018年增長了3432.52元/人,增速為8%;居民衣著支出為2229.53元/人,同比增長2.48%。
北京擁有全國最大體量和最優質的商業資源,包括坪效世界排名第二的SKP、單店業績超過120億的國貿商城,有全國著名的僑福芳草地、大悅城,也有時尚潮地三里屯太古里,這些商區早已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服裝品牌拓展的必爭之地。

天津 作為老的紡織工業基地,天津有很強的產業基礎,服裝與紡織密切相關,也造就出了諸如“大維”、“應大”、“米蓋爾”等一些知名品牌,現有服裝企業500余家。但天津并不是一個服裝產業的先鋒城市,相對于其他產業帶的迅速發展,面對國內外服裝品牌的競爭,天津服裝承受了巨大的產業壓力。規模小、基礎薄、發展慢的產業基因,使得天津服裝品牌始終沒有得到更快的發展。
河北 羊絨在國際上被稱為“軟黃金”、“纖維之王”和“鉆石纖維”,河北清河縣是世界上最大的羊絨集散地。多年來,清河縣采取多種措施,力促羊絨產業不斷晉級上檔,使清河羊絨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年產值達到200億元,產品種類不斷豐富,市場需求不斷增長,國內消費者認知度不斷提高,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被譽為“中國紡織名城”、“世界羊絨之都”。但其羊絨服裝在產品設計及工藝上仍需提升,同時仍缺少知名品牌出現。
河北辛集皮革業歷史悠久,始于明、盛于清,素有“辛集皮毛名天下”之美稱。改革開放以來,辛集皮革業得到迅猛發展,構筑了以辛集國際皮革城、制革制衣工業區并駕齊驅的發展格局,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制革、制衣和皮具的生產基地,被命名為“中國皮革皮衣之都”、“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然而,由于企業缺乏設計人才,辛集皮革服裝的整體時尚度、品牌化程度也落后于沿海地區。
河北不乏像“衡水工業新區服裝產業園”、“廊坊永清國際服裝城”、“滄州東塑明珠服飾文化產業創意園”等有一定影響力的服裝產業園區,但行業普遍面臨著設計人才缺乏,產品同質化嚴重;雖有近千余個注冊服裝商標,卻極少有國內著名品牌;雖有大量的銷售渠道,但以低端批發市場為主。制約河北服裝產業進步的羈絆并沒有消除,“小而散,大而不精”一直是產業的痛點,產業集群發展也面臨考驗,特別是在網絡化數字時代,企業亟需轉型升級,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需要重新定位。

河北服裝產業有強大的產能,但需要品牌助力;河北服裝產業蘊藏著強大的動能,但需要觀念、機制、人才的輸入和迭代。
04
新背景下三地協同的路徑
產業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需要率先突破的領域之一。7年來,三地的產業疏解轉移和對接協作步入快車道,區域產業鏈加快形成。“疏解非首都功能,既是減輕北京的‘大城市病’,讓首都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同時也讓疏解出去的企業突破自身發展瓶頸,在更為廣闊的空間實現發展升級。”然而,由于京津冀各自區位定義不同,缺少統一的協調機制,三地服裝產業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提出已7年后,在如何協同、如何一體化問題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等,正在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特別是5G技術的快速應用,在加速企業數字化進程的同時,也在徹底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傳統企業人才窘境明顯,正在加大企業間差距,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京津冀服裝產業協同發展,“聯通、協同”已經勢在必行。
1、建立跨區域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工作的新體制、新機制。京津冀真正的協同,首先需要打破地域界限、體制束縛,拋棄固有的偏見,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從三地產業整體發展的急需出發,從服務及滿足大循環內需出發,充分發揮京津冀空間協同發展規劃的綜合協調平臺作用,開展專項規劃對接,加強重大空間布局問題的協商溝通。充分利用區域內智力資源密集的優勢,以創新的思維方式思考未來,京津冀產業的一體化才可能推進。
2、成立“京津冀服裝協同發展辦公室”。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是扎實推進各項協同工作的前提,是具體項目落地實施的關鍵,是實事求是制定京津冀服裝產業長遠協同規劃的先決條件。
3、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為前提,發揮高校及科研單位的資源優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建設低碳化、可持續、網絡化的產業生態鏈。
4、堅持區域一體、協同發展的原則,謀求設計創新、精工智造、渠道共享的協同發展與布局。促進京津冀產業功能合理分工,優化產業規模結構,著力培育有完整供應鏈的智造基地。強化京與津冀服務功能合作對接,共同構筑面向國內及國際的開放平臺。
5、組建由行業協會發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企業、著名商業企業、互聯網運營商、資本運營商、媒體參與的“京津冀時尚產業聯盟”,可以多角度、多維度促進三地優勢互補、相融相通,加快河北服裝企業品牌的打造與發展,以高效產能、優質產品滿足內需;服務于內循環的發展。
6、京津冀要在全國率先制定“京津冀服裝產業電子商務行為規范”,這是打造公平、良性市場環境,規范企業間競爭行為,營造“干凈可持續”的網絡生態的基礎,是數字技術真正服務品牌發展的保障。
7、建立“京津冀服裝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可以普及知識產權教育,優化市場環境,保護商標權、設計師權益及企業創新動力,營造良好的品牌成長與發展環境,助力內循環可持續發展。
05
京津冀協同的愿景
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產業鏈以及資源互動、有機連接而形成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是京津冀規劃賦予的區域使命。
充分發揮三地產業各自優勢,達到“術業專攻,優勢互補“之目的。
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謀求“協同創新,共同繁榮”之理想。
充分發揮綜合資源優勢,實現推動企業“品牌引領,轉型升級”之目標。
充分發揮科技優勢,推動產業數字化進程,加快產業智造步伐。
(作者簡介:白玉生,資深服裝人,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服裝產業專家)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