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業發展道路看快時尚 它為什么不流行了?
快時尚的分化現象日趨明顯,從快時尚的起源經歷看行業發展道路。
用什么定義快時尚?
源自上世紀中葉歐洲的快時尚概念,對秀場設計的快速模仿回饋,以快速、潮流、低價為主要元素。這樣的“買手”經濟,隨著一部分階層的覺醒與買手店一起風靡了好幾年,一舉推動了Zara連續幾年飛速增長的神話。
傳統T臺發布到出樣衣產品,再到訂貨會、專賣店,時間線幾個月甚至半年,但快時尚最快只需要兩周,這也就意味著,快時尚只是一個整合過的生產線流程,并且不以漫長的市場反應調查為基準,一切都基于買手至上的“改款”和“市場嘗試”,因為有著大量“免費”的款式,加上壓縮了生產和流程成本,他們有“試”市場的底氣。
但不可避免的是,與大牌相似的單品,更快的出貨速度,還是讓最初的快時尚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了“虛榮”的天堂,這一模式在中國其實很早就有,只是國情所限我們沒有包裝,被親切的稱之為小商品批發市場。
如今的批發市場早已不是早些年廉價的仿造商品,它們的追秀場更新速度甚至比快時尚品牌更加迅速,值得注意的是正在從純抄襲變成加入設計。
當然,隨著第一桶金之后的發展,快時尚行業也開始不同程度的“洗白”,也加入了很多借鑒快時尚出貨模式的不錯品牌,并不是說一棒子“打死”快時尚,存在即合理。不可否認,買手、快時尚讓時尚圈的變得更替太快,創意已經來不及。但“抄襲”也是學習創作的第一步,問題在于是永遠只會連著抄作業,還是思想會繼續向前。
首當其沖的英國快時尚
據英國房地產研究公司Altus數據,自去年圣誕節以來,包括Topshop、New Look等品牌在內的英國高街快時尚行業每天有400個人失業,至今已失去1.4萬個工作崗位,另有4345個工作崗位仍處于危險之中,無一不透露著英國的快時尚行業正處于寒冬中。
英國的快時尚行業作為行業的典型,主要受經營成本上升和消費者信心減弱影響。光是退出中國市場的英國快時尚品牌就不少,像是Marks& Spencer馬莎百貨,出售其香港、澳門業務特許經營權予合作伙伴Al-Futtaim,關閉英國30間服裝店及英國以外的53間店鋪。
英國時尚電商ASOS于2016年4月初宣布停止在中國的經營業務,其中文版網站已經關閉。從高調宣布入華到黯然退場ASOS公司在中國的生存時間只有短短兩年半。
禍不單行的是,英國時尚品牌TOPSHOP去年也發布聲明,該品牌與其中國特許經營合作伙伴尚品網將提前終止合作協議,并將在中國繼續尋找新的合作伙伴。隨后TOPSHOP天貓旗艦店正式發布閉店公告。
英國時裝零售巨頭之一New Look宣布正式退出中國市場。將關閉所有的130家門店,以集中資金用于品牌本身業務的重組轉型。更是決定與業主簽署了CVA自愿破產協議,在英國市場計劃關閉60家門店,預計裁員980人,另外6家分店或轉租給第三方,也可能關閉,從而減少租金成本。
快時尚為什么不“流行”了?
快時尚本是對服裝秀場設計的快速回饋和模仿,在秀場大牌的自救之路逐漸提上日程時,類似于即看即買、加快改進上新時間流程等方式正在取得成效。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快餐時尚”的消費形式背后的環保問題,Zara們的常勝局面正在被瓦解。
時裝的壽命正在縮短,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廢棄環保問題,而壽命的縮短除了本身制造出來的流行正在被一波又一波的“流行”沖刷,壓低成本所帶來的質量問題也正在顯現。
快時尚的工廠很多設立在人力低廉的發展中國家,隱藏了大量的危害漏洞,童工、勞工合同、火災、污染等等,背后的病態供應鏈生態環境遭到人們高度關注和質疑。
時裝的快速更替讓生產的廢料更加不好處理,對資源的浪費加大,再加上對服裝回收工作的忽視,也讓品牌產品有害物質超標,就連滯銷的產品被焚燒也帶來很多社會、環境問題。當年輕人開始看到這些,也有了更多好的品牌產品,快時尚的神話自然不會繼續。
快時尚的自救
在快時尚陷入困境的同時,有一個例外優衣庫卻成為一匹黑馬,在雙十一這種購物節中銷量領先,這樣印證了增長放緩出現不同的應對方式,快時尚陣營已經開始出現分裂現象,而效果也逐漸顯露。
而優衣庫的母公司迅銷集團總裁柳井正發言反復強調將徹底與快時尚劃清界限,宣揚用高質感的基本款迎戰時尚流行。他說:我們不是快時尚,我們要做的服裝,正好和快時尚相反!快時尚正在開始看到產品本身。
面對日漸激烈的競爭,近幾年童裝領域在服裝細分市場中的表現可圈可點,成為快時尚品牌一個新的競爭點。
Zara、Gap、H&M旗下的高端品牌COS都推出童裝。越來越多快時尚巨頭涉獵童裝業務,童裝市場對于品牌們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但如何長久“俘獲人心”,在大行業競爭愈發白熱化的當下,快時尚童裝品牌能否保持風采還有待時間和市場檢驗。
只靠改(chao)良(xi)的快速出品的時代已經過去,無論是注重產品與門店設計還是擴寬產品線,都是在回歸品牌本身的一種方式,快時尚的可持續發展也持續被關注,而注重產品的精簡化發展,也是在減少快時尚和可持續之間的沖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