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裝華服”漸成服裝產業“新藍海”
頭戴輕釵,衣袂飄飄,裙帶翻飛……近些年,漢服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目光。在街上,在商場,在熱門旅游景點,我們不時能與仙氣十足的古風愛好者不期而遇。有人因漢服外觀好看而對其著迷,也有人熱衷于挖掘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內涵。
《2018漢服產業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漢服愛好者已經超過200萬人,當年全國漢服產業總規模約為10.87億元。漢服經濟,正成為中國服裝產業不可小覷的新“藍海”。
平均年齡21.03歲年輕人是消費主力
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經手繪紋飾、裁剪、縫制、熨燙等工藝,集獨特的染、織、繡于一身,以交領右衽、系帶隱扣等為主要特征,后來衍生了多種款式,包括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褙子等,是“華夏文明”“禮儀之邦”在服飾上的投射,呈現出中國風和東方美學,穿起來讓人有十足的“仙氣飄飄”之感。
2018年漢服資訊的問卷調查顯示,漢服消費者平均年齡為21.03歲。其中19歲至24歲年齡段占比最高,為52.14%。與上一年相比,18歲以下各年齡段的比例均有增加,說明漢服消費主力軍有進一步低齡化的傾向。
一些“95后”“00后”的漢服愛好者告訴記者,他們總是喜歡在傳統節日舉辦漢服主題活動,比如在每年的七夕節、元宵節,身著漢服和三五好友一起外出,感受“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浪漫。穿漢服上街,也逐漸被廣大民眾所接受。
“我已經接觸漢服10多年了,從之前的不敢穿,到如今的大膽穿,每逢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我便會穿上漢服出門,來表達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尊崇。”家住江北的漢服資深愛好者張小姐告訴記者,她上小學的時候就喜歡上了漢服;大學時代,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更加深了對漢服的喜愛。“這兩年漢服普及度高了,大家接受度也高了,我們可以正大光明地穿著漢服出去,感覺整個人美美的。”張小姐說。
“當初嘗試穿漢服,是被漢服的飄逸氣質吸引,我已經在淘寶上買了好幾套,現在也深深愛上了漢服。”今年24歲的李小姐告訴記者,自己身邊有很多喜歡漢服、志同道合的人。
周琳從2009年開始在寧波推廣和經營漢服,2013年成立了漢文化傳播協會,至今已有會員數百人,作為會長的她還建立了漢文化體驗館。周琳告訴記者:“寧波屬于國內漢服發展較為成熟和靠前的市場,社會的包容度、政府的支持度都比較高。10年來,我們一直在致力于漢文化推廣。從免費到合理收費,從非專業到專業,我們也在不斷地適應市場,尋求發展。”
在周琳的帶領下,一群熱愛漢服的年輕人,到各地宣傳漢服文化,弘揚中華禮儀傳統。他們會在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在公共空間里進行漢服表演,為游人講解傳統文化知識,以吸引同道。在許多“漢服青年”眼里,漢服不僅是穿在身上的一件衣服,更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紐帶。
新興媒體“煽風點火”漢服經濟持續升溫
漢服主要分日常和禮服兩種,大家平時穿的是改良裝。一套日常裝漢服售價100元至600元不等,一般都是工廠大批量加工,漢服愛好者可以直接上淘寶購買。
近年來,在抖音、快手等新興媒體的帶動下,漢服日漸火熱,我市的漢服經濟也迎來了高速發展。漢服圈內知名的老牌商家“重回漢唐”原先對2018年至2019年的銷量預估是翻番,實際情況卻是翻了五六倍。前不久,“重回漢唐”寧波店剛開業,就吸引了不少漢服愛好者前去光顧。
周琳告訴記者,相比于其他女裝,漢服的利潤只有10%至20%,其制作工藝復雜,所用面料多,時間成本高。“一件T恤可能只需要0.5米到1.5米的布料,但制作漢服需要花費5米甚至10多米的面料,即便工廠批量制作,工費也很難降下來。“我們開線下實體店的主要目的也不在于盈利,在于傳播漢文化及帶動周邊業態發展。”周琳表示,雖然漢服品牌依然很少,周邊業態也剛剛起步,但漢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必然會帶動相關消費,如漢服租賃、婚禮服務、茶文化、民樂、器具、首飾等相關產業鏈。目前漢服圈業態環境仍比較單純和原生態,主要靠圈內愛好者經營和推廣,但僅憑滿腔熱血是不夠的,需要專業人士來運作,才能讓市場穩步發展。
今年36歲的蘇女士涉足婚慶行業多年,她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新人喜歡漢服婚禮,希望能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蘇女士表示:“其實舉辦一場漢服婚禮價格不便宜,從現場布置、新人婚服到婚典環節,整個婚典均合乎古法。典禮所用的幾案、銅盆、漢盤、葫蘆杯等道具全是專門定制,一場婚禮下來,花費也要3萬元至4萬元左右。”雖然價格不菲,但熱衷的人卻很多,目前蘇女士手中的漢服婚慶訂單已經排到明年3月份了。
傳統文化的興起,帶動的是一系列產業的發展。除了漢服婚禮,古香古色的團扇、燈籠、包包也非常受歡迎。因為看好“中國風”配飾的發展前景,2016年小樊在網上開了一家原創工作淘寶店,她告訴記者,生意真正火起來是從今年開始,她的訂單也越來越多。“我白天上班,晚上做手工,如今訂單都趕不過來,做出一個就被買走。現在,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做手工配飾。”小樊笑著說。
讓年輕人的活力與創新促進漢服產業升級發展
眼下,很多中小學開設有國學課程,高校也多有國學社團,為漢服文化的普及提供了途徑。相關人士認為,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從小抓起,而漢服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作為拓展資料增加到小學教材中。漢服文化對孩童的影響,更多的是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精粹的興趣,幫助孩子建立較強的民族自信心與責任感,培養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
周琳介紹,協會中有很多青年人,一開始選擇漢服是源于審美和前衛的追求,而更多的人是以漢服為起點,一點一滴地了解中國傳統習俗、禮儀,學習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等傳統技藝,體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過程中,他們進一步接觸了傳統文化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相關人士建議,今后發展漢服產業可以搜集、復原古老工藝方面的資料,加強對傳承人的培養,既要讓老匠人發揮他們的帶領作用,又要讓更多的年輕人走上漢服產業的工作崗位,讓年輕人的活力與創新精神促進漢服產業的升級與發展。
此外,漢服產業可以抓住“一帶一路”建設良機,爭取與絲綢等產品一起作為中國的特色產品進行宣傳。在推廣的同時,也需要有更多的漢元素融入時裝,迎合市場,迎合當下的審美。希望漢服能夠更多地承載傳統文化、承載民族精神,形成一股中國風,代表中國式的審美。唯有如此,中華文化才能歷久彌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