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巨頭Zara、優衣庫、耐克等紡織正在調整或退出
Zara加快退出和調整步伐
繼Zara三姊妹品牌宣布關閉中國門店后,作為主力的Zara也加快了退出步伐。近日,記者獲悉,Zara位于南坪協信星光時代的門店已經關閉,其位于愛琴海購物公園的門店也處于暫停營業狀態。至此,Zara在重慶地區僅剩三家門店。
近年來,NEW LOOK、Forever 21、Old Navy、Esprit等多家快時尚品牌相繼敗走中國。一方面,電商的興起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具有性價比的潮流選擇,快時尚不再無可替代;另一方面,來自國外的快時尚品牌自身也存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疫情出現后,更加速了市場的洗牌進程。
01 Zara加快退出和調整步伐
1月10日,Zara南坪店當時并無關店跡象。而到了1月11日,點評網站上出現了網友評論,稱該門店大部分貨架已經空了。在商場方面了解到,此次Zara是徹底撤場,而非閉店重裝。1月20日,記者再次前往該店位置,見到門口已經被圍欄圍住,玻璃櫥窗內也放入了其他品牌的服裝。
Zara南坪店關店后不久,Zara愛琴海店也顯示暫停營業狀態。截至目前,Zara在重慶僅剩下北城天街店、萬象城店、時代天街店。
Zara出現關店現象并非無跡可尋。去年6月,Inditex集團提出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關店計劃,將在未來一年關閉全球1000-1200家門店,主要針對盈利能力小于26萬歐元的門店的門店,包括ZaraA、Massimo Dutti和Pull&Bear等品牌在內的小型門店。在提出該計劃不久后,該集團實現了8.66億歐元凈利潤,但仍較2019年同期下跌26%。很明顯,關閉盈利不佳的門店,有助于Inditex集團扭虧為盈。
此前,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曾宣布關閉旗下的年輕品牌Bershka、Pull&Bear、Stradivarius所有中國門店,預計關店工作將在2021年年中前完成。而這一動作,近期有了明顯加快,在消息發布后不久,重慶地區的最后一家Bershka和Pull&Bear就進行了清倉處理,1月11日起徹底退出了重慶。與此同時,Zara也開始了撤退,動作同樣迅速。
不止重慶,Zara三姊妹品牌在濟南、鄭州、南京等其他城市,近期也實現了完成了關店。這些城市的部分Zara門店也處于暫停營業狀態,整體數量有所減少。
02 快時尚款式、質量等短板突出
以更新快、價格便宜著稱的快時尚,曾經霸占了不少年輕人的衣柜。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快時尚卻節節敗退,不僅變得越來越不“時尚”,品牌之間同質化明顯,質量差、性價比不高、不夠合身等弊病也逐漸突出。
90后白領石小姐表示:“以前會逛很多快時尚品牌,比如Bershka、Pull&Bear、mango等等。現在除了偶爾買下Zara,其他牌子我基本不看了。”她表示,快時尚在款式上不僅沒能跟上潮流,只有快,沒有“時尚”,質量也越來越差。“在網上買服裝,有很多選擇,而且便宜又好看,難道不香嗎?”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大商圈中,曾經作為引流主力的快時尚品牌數量也正在減少,打折活動也越來越頻繁。除了Zara,H&M部分門店曾多次出現短暫關店現象,并且打折力度較大;GAP近年來不僅關閉了部分門店,還悄悄提高了吊牌價格。而更多的快時尚品牌如曇花一現,陸續消失在消費者的視野里。
據統計,從2016年起,就有一些快時尚品牌退出中國市場,2018年到2019年,NEW LOOK、Topshop、Forever 21等知名國外快時尚品牌有了撤退動作。而到了2020年,波及范圍更廣,GAP旗下Old Navy、Esprit等宣告推出徹底關店,Bershka、Pull&Bear、Stradivarius、H&M等走向部分關店。2021年,多個品牌明顯加快了關店速度,迎來了一波快時尚關店潮。
值得一提的是,在關閉線下門店的同時,不少品牌仍然保留了線上門店,將電商渠道作為未來運營的主戰場。例如,Zara母公司Inditex就宣布旗下的年輕品牌將著力加強其電子商務的發展。
03 快時尚需加速創新,并突出差異化優勢
資深零售專家李運楊認為,快時尚品牌靠“快節奏”,緊跟時尚潮流取悅消費者,這是優勢同時也是劣勢,一旦不能跟上所謂的“潮流”,就會很快被市場淘汰。此前Zara三姊妹品牌關閉中國門店就非常典型,在很多年青消費者心中,這幾個品牌總與“質量一般”、“低價”、“打折貨”連在一起。在整體業績不佳的背景下,主動選擇關掉這些業績和影響都不佳的品牌門店也算是Inditex“及時止損”的手段。
他指出,與十多年前快時尚的黃金時代相比,中國年輕的消費者日趨理性,口味和喜好更加多樣和挑剔。本土快時尚品牌的崛起,線上淘品牌更接地氣的營銷方式,瓜分走了不少快時尚原有的市場份額。“外資快時尚只有不斷創新和變革,在設計、質量、定價,營銷上快速反映市場變化最大程度迎合目標客群的需求。同時,還需要尋找差異化優勢,才能生存在競爭越來越殘酷的中國市場。”
繼Zara之后日本內衣巨頭也關閉了旗下三個品牌
快時尚品牌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將計劃把旗下Bershka、Pull&Bear及Stradivirus的所有中國門店于本月月底全部關閉,僅保留官網、天貓旗艦店等電商渠道。
近日,日本內衣和紡織品巨頭華歌爾集團(Wacoal Holdings Corp)宣布,2021年春夏系列將關閉旗下三個高端子品牌:WACOAL DIA、STUDIO FIVE 和Trefle。
WACOAL DIA 誕生于2004年,希望通過“古典與現代,美感與機能,內衣和外衣,西洋與東洋文化”等對立價值觀之間的共鳴,打造出跨文化的概念,該品牌多使用蕾絲、刺繡等面料。STUDIO FIVE 則主打鮮艷的顏色和大膽的設計,風格上偏性感。蕾絲奢華內衣品牌 Trefle 創立于1977年,是華歌爾集團首個高端品牌,該品牌從全球各處精選面料,由匠人手工制作而成。本次對旗下高端產品線進行調整,符合華歌爾集團制定的全渠道戰略。集團計劃,截至2021秋冬系列,整體品牌數量較2019秋冬系列減少30%。此外,華歌爾集團于2020年12月啟動相關品牌戰略——調整品牌定位及分銷渠道,集中投資資源,首批進行形象重塑的品牌包括:Wing、Dubleve。Wing 是華歌爾1975年推出的平價品牌,主要通過內衣專賣店、超市等渠道出售。隨著遠程辦公的增加、消費者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發展,對文胸的舒適性需求也就更高,這也是華歌爾實施品牌重塑的原因。以“生活,與身體對話的 Wing”為品牌理念,品牌將推出更多款式和低價產品。今后除了原有的銷售渠道,Wing 品牌還將進一步拓展線上、百貨店、直營門店、藥妝店等銷售渠道。
Dubleve 于1993年推出,主打半定制服務,消費者可以從3000種尺寸中挑選出最合適的,品牌也因此贏得了許多回頭客。目前,品牌已經更名為 WACOAL SIZE ORDER,希望打造出一個多元化且包容的品牌,意圖通過定制服務吸引到更多的消費者。除了接手 Dubleve 原有的定制商品服務外,WACOAL SIZE ORDER 還會出售部分品牌原有的商品。今后,品牌還將引進數字化技術,簡化訂單及生產流程,同時在更多門店提供服務,另外,品牌還計劃基于門店的測量尺寸,推動線上銷售增長。
華歌爾集團的全渠道戰略可以追溯至2018年,當年華歌爾集團投資2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6億元),用來整合顧客數據和庫存數據,并推出了一系列數字化客戶體驗。2019年,華歌爾的數字化戰略逐步落地,面向顧客推出記錄了尺寸型號、過往消費記錄等數據,并提供人機交互服務的app,門店方面則推出了3D量體、人工智能推薦等數字化服務。1949年成立的華歌爾,是日本最大的內衣集團,旗下擁有58家子公司和7家持股公司,從事內衣、鞋履、外套、運動服、其它纖維制品及相關制品的生產和銷售,此外,集團還涉足了餐飲、文化、服務、室內裝修等業務。此外華歌爾集團旗下還有兩家投資公司:和江留投資、Wacoal Venture。
優衣庫推出移動支付
1月19日,據日媒消息,日本零售巨頭迅銷集團旗下優衣庫推出與三井住友銀行合作開發的支付功能“Uniqlo Pay”。
據悉,“Uniqlo Pay”可在優衣庫App上綁定銀行賬戶或信用卡,并需要在收銀臺結賬時出示App內的二維碼完成支付。這項支付業務將支持日本接近800家優衣庫的門店,未來還將討論應用于迅銷的電商網站和姊妹品牌GU。這也是在星巴克之后,又一零售巨頭將目光瞄準了“移動支付”。為了進一步了解Uniqlo Pay的未來應用計劃,北京商報記者聯系了優衣庫方面相關負責人,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金融科技專家蘇筱芮表示,“優衣庫此番推出支付服務,是在當前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大背景下的順勢而為。當前我們身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涌現出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先進技術,技術驅動與移動設備的結合帶來支付流程、購物體驗的提升,進而推動實體經濟中零售業態的發展,這背后具有廣闊潛力”。
此前,優衣庫的柜臺電子結算均使用其他公司的服務,而使用自家APP支付將幫助優衣庫更方便地收集購買記錄,提高商品策劃、生產和銷售效率。該APP可在日本國內優衣庫的幾乎所有門店(約800家)使用,未來還將討論應用于迅銷的電商網站和姊妹品牌GU。目前,日本最大手機支付運營商是軟銀集團旗下的“PayPay”,用戶人數超過3500萬人。據報道,PayPay在日本當地有194萬以上電商賣家和實體店鋪注冊使用,買家用戶數量超2500萬,2019年12月,PayPay單月處理的付款訂單超1億筆。
而優衣庫App的下載量也毫不遜色,相關數據顯示,優衣庫App的下載量已經超過了3000萬。使用自家的App支付,無疑可以幫助優衣庫更方便地收集購買記錄,以提高從商品策劃到生產、銷售等的效率。
在蘇筱芮看來,日本的支付平臺PayPay近似于我國的微信、支付寶,是科技巨頭;而優衣庫是實體零售巨頭,二者雖都發力移動支付,但業務范圍有所區別,此次優衣庫移動支付服務的推出主要還是優衣庫在自身生態內做出的數字化探索,將支付工具與會員體系等結合起來,用組合方式來促進用戶活躍度。
事實上,零售業巨頭入局移動支付并非新鮮事。早在2009年,星巴克就推出了自己的移動支付功能,使用星巴克App,綁定禮品卡,直接通過應用內部的二維碼掃碼,就可以完成支付。自從星巴克將禮品卡綁定到手機應用上之后,不僅禮品卡的銷量大漲,禮品卡也不再是單純的禮物,數據顯示,超過70%禮品卡被購買者本人使用,成為了名不副實的儲值卡。2011年,星巴克又加入了在線信用卡支付的功能。2015年,星巴克在北美再次推出了“預訂”服務,通過應用,可以提前購買飲品并完成支付。
耐克起訴589家網站侵犯商標權索賠超8000萬
1月14日,耐克和旗下品牌匡威向紐約法院提起訴訟,起訴了589家網站和百余個社交媒體賬號,指控他們侵犯品牌商標權,并銷售件假冒偽劣產品。索賠金額總計超過13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424萬)。
根據訴訟書內容顯示,這些網站和社交媒體賬號在過去一年中,宣傳、銷售耐克商品或假冒產品。這些網站所涉及的地區包括中國、沙特、巴林等42個國家和地區。耐克共列出133個域名,并要求這些網站停止出售耐克產品,并要求每個域名賠償10萬美元。
2014年,匡威曾起訴沃爾瑪、凱馬特和H&M在內的30多家公司涉嫌抄襲其Chuck Taylor 鞋款設計,目前匡威的大多數索賠都已得到解決。2019年9月,耐克起訴了斯凱奇,稱對方抄襲產品、創意及技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