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獲“紡織之光”2017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成果名稱:民用航空復合材料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一種突出知識型實踐能力培養的復合型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成果完成人:孫寶忠、韓哲宇、黃朝陽、余木火、潘利劍、孫澤玉、魏毅、朱姝、劉夏慧
成果完成單位:東華大學
所獲獎項:“紡織之光”2017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日前,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秘書長張翠竹、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秘書勞斌一行,赴東華大學對 “紡織之光” 2017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師獎、學生獎及教育教學成果獎項目進行回訪考察。在東華大學,張翠竹一行與東華大學有關領導、獲獎教師和學生進行了座談。記者還對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2017年度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項目完成人孫寶忠進行了采訪。
民用航空復合材料由于跨學科、跨專業和突出工程能力的特點,其發展對研究者的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對人才知識儲備自動升級的要求也大大提高。
為了適應民用航空復合材料發展需求,東華大學于2012年批文成立二級機構“民用航空復合材料東華大學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協同創新中心”)。中國商飛落戶上海后,協同創新中心在與東華大學教務處、中國商飛等多次溝通后,決定在優質資源的基礎上建立民用航空復合材料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以下簡稱“實驗班”),以更好地為商飛和民用航空復合材料服務。通過搭建實踐平臺,引進商飛工程師指導學生實踐及組隊參加科創杯賽,改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效果。經過四年的實踐,形成了一套拔尖人才選拔、教學體系,同時培養了一支教學隊伍,并開始逐步建立教材體系。該項目榮獲“紡織之光”2017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理論結合實際,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實驗班立足復合材料專業學科發展的實際,引入了紡織、材料、機械和化工等專業,結合中國商飛民用航空復合材料的需求,充分探索出一種突出知識型實踐能力培養的復合型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該項目完成人孫寶忠介紹道,該實驗班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形成了系統的教學體系,組建了多學科、高水平、寬領域的教學隊伍,并通過選拔人才知識的相互學習、復合知識的集中學習和多級創新體系的訓練,將基礎知識、實踐知識和研究型課題及各種科技活動緊密結合,推動拔尖人才的培養。
在師資建設方面,實驗班不斷健全師資隊伍建設,在學科交叉、協同創新的基礎上,做到跨學院、跨學校、跨國界。強化師德建設和提高教師水平,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鼓勵教師在承擔、完成科研項目的同時注重將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使學生能掌握最新的科研發展。同時,重視高端人才在教學中的帶動作用,利用協同創新中心匯聚人才的優勢,先后邀請中國科學院、中航商發、上海千人等科研院所專家學者以及美國高校教授等為實驗班學生講課。此外,實驗班還將課堂教學延伸至產業第一線,聘請工程師及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指導學生實踐教學。
在人才培養體系方面,遵循民用航空復合材料學科的一般規律,從產業需求角度出發,選拔不同學科和學院的學生進行培養,根據學生特點,組織師資編寫了適用于實驗班學生使用的相關教材,并為其量身定制和調整培養計劃。在強調復合材料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突出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特長,提升不同學科背景學生對復合材料學科的認識。深入推行“寓教于研”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準研究生制本科生培養模式,重視創新實驗和創新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建設“學生創意車間”,通過貼近業內龍頭企業的實踐活動、課題研究、自主創意實踐及各類技術競賽等活動,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加深學生對復合材料相關基礎知識的認知,培養、挖掘民用航空科技創新人才。經過長時間運行,實驗班初步形成了“86221”的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了學校、上海市和全國性活動的三級創新訓練體系。
經過四年的建設和實踐,該項目的相關成果已經得到中國商飛和部分兄弟院校的認可,這種突出知識型實踐能力培養的復合型拔尖人才的教學理念和實踐,對復合材料學科教學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這種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協同創新中心為試驗田,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教學改革實踐以及相關成果推廣,對復合材料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具有良好的借鑒作用。
多層次訓練,培養復合型拔尖人才
經過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創新,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有效提升。在已經畢業的學生中,考研、出國、就業都呈現良好的態勢。在2012級碩士研究生推免過程中,很多名校對實驗班學生的復合材料實踐課程認同度極高。以首屆實驗班為例,30名同學中,30%的學生獲得推免資格并被復旦、交大、浙大、同濟、西安交大等著名高校錄取;有近37%的學生免試直升本校;3人被國外大學錄取;多名學生被航空復合材料相關企業錄用。
在談到實驗班如何針對性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時,孫寶忠表示,在學校層面,增強校內課外科技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與中國商飛組織的大型實踐課程;在上海市層面,組織學生參加上海市復合材料學會、上海市復合材料聯盟、中國復合材料學會等單位組織的學術會議和各類創新實踐類會議,參與上海大學生國家級課外科技創新項目;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學生參加SAMPE復合材料學生競賽、Honda節能競技大賽等專業賽事。通過學校、上海市和全國性活動,形成三級創新訓練體系,以此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驗班多學科交叉、多學院參與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了“突出知識型實踐能力培養的復合型拔尖人才”高水平教育理念;突出了知識型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多層次的訓練,建立了包含知識型課程、拓展型實踐和研究型課題的多層次培養體系;組建了以協同創新中心復合材料方面的教師為主,協同校內不同學院、國內其他高校、國際高校教師及相關行業企業家和工程師的教學團隊,實現了知識、實踐、工程和前沿科技的無縫連接教育。
創新的教學模式和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獲得了上海交大、同濟大學、中原工學院、河北科技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青島大學等兄弟院校的認可,并借鑒運用到其相關的教學中。孫寶忠表示,未來實驗班將會不斷完善人才選拔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同時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將實驗班文化精神代代相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