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杯”第二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指定文創紀念品設計征集作品出爐
歷經兩個多月全面征集、初選、終評,“首創杯”第二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指定文創紀念品設計征集入選作品終于出爐,絲綢、宋錦、藍印花、夾纈、夏布、蠟染、艾德萊斯、宮毯、盤金毯、傣族刺繡十項紡織非遺傳統技藝融合現代設計,穿越時空,完美演繹古典與時尚。共有18個系列70余件設計作品方案參選,其中入選的11個系列作為本屆大會指定文創紀念品設計方案,部分系列作品將進行限量版加工生產,作為本屆大會指定紀念品在大會舉辦期間進行現場展售。
10月12日,第二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組委會特邀業界權威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委員會,本著“公正、公平、公開、公益”的原則,對本屆大會兩項系列活動——“首創杯”第二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指定文創紀念品設計征集及“首創杯”2018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評選活動進行最終評定。專家評審委員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院長、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原主席李當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樂成,中國紡織出版社黨委書記董清松,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顧偉達,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主任張家洲,紡織服裝周刊原副總編輯、高級顧問趙媛媛,首創置業文創與產業發展事業部總經理燕山,首創非遺總顧問殷麗莉組成。李當岐擔任專家評審委員會主任,孫淮濱主持評審會。
“首創杯”第二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指定文創紀念品征集活動,作為第二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新增的一項系列活動,自今年7月底正式啟動以來備受紡織行業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本次設計作品征集中,每件作品均浸透著設計者獨俱的匠心和無限創意。設計者們通過運用“傳統技藝+現代設計”的手法,巧妙地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時尚設計之中,既體現出流傳千年紡織傳統技藝的精美絕倫、獨具特色的文化品位,又體現了現代文創設計的時尚新意。既古典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受到評審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經過專家評審委員會的嚴格評選,最終決定入選第二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指定文創紀念品設計方案的11個系列作品分別是:桐鄉豐同裕藍印布藝有限公司團隊設計的“絲路行”真絲方巾;貴州六盤水市兆美蠟染手工藝作坊熊兆美設計的蠟染手提包;云南玉溪小龍茵繡娘基地設計團隊設計的傣族刺繡手工紙筆記本;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程應奮設計的艾德萊斯紋樣系列作品;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團隊設計的“相守相攜”宋錦領帶、“相守相攜”宋錦名片夾、“竹息”宋錦晚宴包系列作品;重慶榮昌德南麻紡織有限公司馬琳沁設計的夏布筆記本;浙江葉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團隊設計的夾纈生活、夾纈文書系列作品;北京華方地毯藝術有限公司團隊設計的杯墊。(按報名時間排序,不分先后)
本次設計活動的主題為“穿越*預見”,致力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精湛的紡織傳統技藝,突出時尚特點,倡導原創與跨界融合。在活動中,設計者們對作品的紀念性、代表性、便攜性、時尚性、藝術性、實用性、系列性、整體性等方面予以了綜合考慮,充分體現紡、染、織、繡、印等紡織傳統工藝特色,同時體現現代時尚、綠色環保等設計理念。作品涉及服飾配飾、家居家紡用品、工藝品、日常工作與生活用品等多領域,品種豐富。
本次評審會還對“首創杯”2018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評選活動進行了最終評審。經過專家全面綜合審核評議,從14位入圍公示者中最終評選出10位“首創杯”2018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大會主辦方將于11月15日晚在北京古北水鎮舉行的“首創杯”2018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揭曉及大會指定紀念品設計作品頒獎儀式上,正式公布結果并頒發榮譽證書,同時為大會指定紀念品設計作品頒發榮譽證書。
第二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兩項系列活動自今年7月啟動以來,受到紡織服裝行業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公眾參與度高,反響熱烈。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入圍公示三天,網絡訪問量近30萬人次;在公示及網絡投票嚴控上限、嚴防刷票行為的情況下,超過3萬人次投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一票。與此同時,大會指定紀念品設計也倍受行業及社會各界關注,來自不同企業、不同領域的設計者熱情參與,奉獻智慧,涌現出富有創意的優秀作品。
第二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將于11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密云古北水鎮隆重舉行,現已進入大會開幕1個月倒計時階段!本屆大會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導與支持,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中心、首創置業股份有限公司承辦,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中紡聯駐潮州傳統工藝工作站協辦,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中國家紡行業協會、中國印染行業協會、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支持。
本屆大會主題為“構建紡織非遺發展命運共同體”,將在2017年成功舉辦首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大會品牌影響力和號召力,逐步完善交流與合作平臺的各項作用與功能,進一步增強大會的權威性、專業性、學術性、公正性、可持續性。講好中國故事,講好紡織故事,努力鑄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紡織傳統技藝新輝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